文化台独
文化台独
“文化台独”是“台独”的内核,是他们“真正要义”上的“台独”。
“文化台独”主要指台湾一部分妄想推行“台独”的人,以片面强调所谓文化“本土化”为号召,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从而达到其实行政治“台独”、实质“台独”的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各地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慢慢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台湾本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重视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化与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并没有矛盾。但“文化台独”者过分推崇“乡土文化”的地位,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故意以台湾地区的乡土文化取代、否定整个中华文化。
事实上,“文化台独”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即由早期出现在岛内的文化“本土化”运动衍生出所谓“台湾意识”,最终异化成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 一般认为,台湾“本土化”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国民党当局出于巩固政权的目的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开始大量启用台湾本土籍“精英”人物;国民党外的人士则抓住机会,打着“本土化”的旗帜积极开展党外运动。但严格来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文化的层面,台湾“本土化”运动都应追溯到日据时期。到目前为止,这一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反日阶段”、“反西化阶段”和“反中国阶段”。
20世纪末以来,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借教育改革之名,塞进大量“文化台独”的内容。乡土语言教育是另一个主要内容。1999年台湾“教育部”大张旗鼓地展开“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草案的意见征求工作,包括引起争议的“乡土语言”等内容都获得通过,决定于2000年下学期开始实施。“乡土语言”部分号称要“以多元文化精神及尊重各民族群语文特性,纳入正式课程实施教学。强调族群语文对乡土文化延续及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台湾还有少数诗人,提倡用“台语写诗”,所谓“台语”就是“闽南话”,其实是中国众多地方方言的一种。
“拼音之争”也是其中一个缩影,“台独”势力认为作为国际通行标准的“汉语拼音”是由中国大陆制定并推广的,将是否采用这种拼音上纲上线为“统独”之争,要求选用“通用拼音”。
“文化台独”当属“台独”运动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政治层面上的“台独”行为。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一旦被民众接受便很难将其彻底根除。“文化台独”的推行者企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关系,制造“台湾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对立。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唐树备曾在“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源泉,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他还指出:“共同的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分裂一个民族,必破坏这个民族的文化,制造民族、文化认同的混乱。”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穿了“文化台独”的阴谋。
专家解析
2018年8月13日,台湾“课审会”敲定“12年公共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确定将“中国史”纳入东亚史,这又是一桩典型的“文化台独”。毋庸置疑,“文化台独”是破坏两岸关系的毒瘤,俨然已成为阻碍国家统一进程的绊脚石。
长期以来,“文化台独”都是民进党主要的指导方针和政治路线之一。虽然在各个阶段表现得并不那么完全一致,但“文化台独”却始终是民进党欲图切断中国脐带和谋求“台独”的主线。民进党深谙与大陆以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首次执政的八年,“文化台独”与“法理台独”共同成为了推动“台独”的两条路。陈水扁双管齐下的“台独”策略产生了如下影响:
“文化台独”与“法理台独”看似齐头并起,其实是有主次、先后、缓急之别。陈水扁明明知道“法理台独”不可能,却偏偏又反其道而行,目的不外乎是:一方面向深绿交心,另一方面不断利用“法理台独”刺激大陆,让大陆无暇顾及对“文化台独”的反制。换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说,“法理台独”是“文化台独”的嫁妆,是民进党对大陆进行声东击西的政治工具。以现在的视角看,“法理台独”不但没有根除,“文化台独”却又愈演愈烈。
民进党再次执政,“不当党产条例”、“促进转型条例”以及修改“公投法”接踵而至,尽管均不直接涉及“法理台独”,但都是“法理台独”在浅层次的表征,而后可能进行的“宪改”,“法理台独”则有可能正式重出水面。必须清楚的是,蔡英文的本质目的和陈水扁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为了保护“文化台独”,其“台独”逻辑依然是障眼法,即用“法理台独”来掩人耳目,实则是为“文化台独”创造无形的支持。
比如,在修改“公投法”时,故意给人留下一些想象空间,给人一种似乎要搞“台独公投”的假象,再时不时给人一点点挑衅,让人以为真的可能在“法理台独”上做文章,往后的“宪改”可能也会采取这种套路,使大陆处处紧盯在这一类前台的事情上面,而忽略幕后的“去孙”、“去蒋”、“去中”等“文化台独”。某种意义上说,民进党内在的意图是透过“法理台独”,来转移大陆对“文化台独”的关注和视线。换而言之,“法理台独”是诱饵,他们是想通过这种“以假乱真”甚或“弄假成真”的伎俩来达至“台独”目的。
民进党追求的“台独”究竟是什么样的“台独”?众所周知,民进党主要的政治企图是在现有“独立”的状态下追求整个社会的全盘“本土化”和“台湾化”,至于高阶政治诸如象征主权的“宪法”、“国号”、“国旗”等,民进党其实早就做好了“借壳上市”的长期准备,从“台独党纲”,到“台湾前途决议文”,再到“正常‘国家’决议文”,莫不如此。相对地,从民进党主要政治人物的相关“台独”言论中,也能对之进行佐证。
“文化台独”是“台独”的内核,是他们“真正要义”上的“台独”。如此一来,民进党的所有政策似乎都是围绕着“文化台独”来展开,而区别仅仅在于用不同的政治话语来表达和诠释,其既可以借着公共政策的旗号,也可以打着多元文化的幌子,大肆推广和行销“文化台独套餐”,辅之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社会所有领域和层面都统摄到“文化台独”的道德束缚之下。
民进党变成了“文化台独”的化身。民进党不会自掘坟墓,将一手建构起来的“文化台独”葬送在“法理台独”手中,这也是蔡英文为什么要强调“维持现状”和不重回“对抗老路”最为原初的政治算计。那么,蔡英文和民进党是否就甘愿仅仅抱守“文化台独”?显而易见,蔡英文和民进党必定会一如既往的推动“法理台独”。因为没有“法理台独”作掩护,“文化台独”就会裸露在表层,进而对其生命可能造成致命一击。更何况,“法理台独”与“文化台独”各司其职,是民进党推行“台独”路线缺一不可的手段。
所以,往后一段时间里,“公投”、“宪改”也会像“去中国化”一样成为台湾社会的家常便饭。如今之下,两种“台独”也已然把台湾民众洗脑,并将之裹挟在一起。民进党没有推动“法理台独”和“文化台独”的后顾之忧,其不仅不用担心选票的流失,也不用于提防国民党对“大位”的争夺,似乎可以肆无忌惮的推行“台独”政策。未来蔡英文当局可能会模仿陈水扁的老路,即大动作推动“宪改”和“公投”,企图达到让大陆疲于应对“法理台独”,而疏于对“文化台独”的管理。“文化台独”方面,除了即将上路的“台独课纲”外,还可能会对台湾社会进行一次地毯式的“去中国化”。
“文化台独”看似不像“法理台独”那样会给两岸直接造成强烈的冲击波,但“文化台独”对国家统一进程和统一之后的国家治理却有着深远影响。倘若不及时、有效的对“文化台独”进行反击,除了会进一步割裂两岸之间的各种连带,“文化台独”的后遗症也可能给国家整合带来长期隐患。因此,反对“台独”, 需要反对“文化台独”和反对“法理台独”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8 16:5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