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
1973年11月20日发行的特种邮票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告诉人们要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于1973年11月20日发行的编号邮票志号为编66-77。
发行背景
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它一般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透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文献资科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反革命的历史罪证等.出土文物则是专指从地下发据出来的历代文物。文革初期,在极“左”思湖的泛下,红卫兵破四旧,使中国各地许多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无法弥补。
1973年11月20日,为了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告诉人们要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特种邮票。
制票参数
(参考资料)
票面图案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全套12枚,编66-77的票面主图案依次为1970年10月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路豁口东元代窑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1971年在河南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的黑彩马,泥俑,1965年山西大同市东郊石家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柱础,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东汉墓出土的天马,1969年5月在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出土的鎏金镶嵌铜砚盒,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鸭纽盖铜鼎,1966年7月在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的曾中游父方壶,1970年2月在湖南宁乡黄材公社出土的青铜提梁卣,1974年4月在山东邹县城南野店村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的彩绘红陶鼎。
邮票赏析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全套邮票全部是阳图彩色正片,在制版中,除采用分色蒙版工艺外,并采用美国柯达彩蒙片进行校色制版,使邮票颜色十分丰富,达到或接近设计要求。采用这种先进工艺后,使金、银、铜、瓷、陶等古代器皿的质感表现得十分逼真。邮票画面以柔和的底色来衬托精美的文物,古色古香,形象逼真,画面简洁,主体突出,质感极强。主图下方横条卷草纹饰上的文字,在构图上发挥了稳定、装饰作用。而面值的位置分布,也灵活多变。
外界评价
“这套邮票选用了12种文物的图案,是我国近几年来发现的数万件精华历史文物的缩影。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新华社评)
“这套《出土文物》邮票的发行,不仅有利于宣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告诉人们,要继承和保护祖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对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野蛮做法的否定。所以,在文革尚未结束便能发行这样一套邮票,其意义是深远的。”(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会集邮专业委员会主任谢宇评)
真伪鉴别
这套邮票中的《青花凤首扁壶》(编66),因所刷棕底色油墨不稳定,在日光照射下,邮票的棕底色变为天蓝色。有的不明真相的集邮者还误以为这是“错色票”或“试色样票”当作珍罕品收藏。下面是鉴别《青花凤首扁壶》(编66)真伪的方法:
①看版别和网纹特征
《青花凤首扁壶》(编66)真品采用影写版印制,网点为空心圆形网点,网纹夹角均呈45°;邮票底色上有影写版特有的水波纹二被集邮者误认为的“错色票”或“试色样票”也采用影写版印制,所用纸张,所打齿孔度均与《青花凤首扁壶》(编66)完全一样;刷色网点特征,也完全一样(见真伪鉴别图)。因此,可以断定这是《青花凤首扁壶》(编66)真品,不是用伪品制造的错色票。
②喜查找原因,弄清真相
《青花凤首扁壶》(编66)正常所刷的棕底色,油墨厚实,而这枚异常刷的天蓝底色,油墨显得单薄,这用高倍放大镜可看得一清二楚。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会不会由于在棕色复合油墨里所含红色油墨成分褪色以后所造成的。在原来所印刷的棕底色巾,如果褪掉一种红色成分,呈现出的蓝色刷色,自然就显得单薄了一为证实这种判断的正确与否,笔者用一枚《青花凤首扁壶》(编66)旧票置于日光照射下进行实验二实验结果证明,上述判断是正确的:这种《青花凤首扁壶》(编66)刷色异常邮票,不是“错色票”或“、试色样票”,而是褪色变色票。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30 09:30
目录
概述
发行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