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
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
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背景
政府倡议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
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冯骥才又提出这一建议,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
2005年7月,郑孝燮等11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倡议中国设立“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开展原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界少有。
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所以应当视其为传家宝,世世代代传承并光大下去。
发展过程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09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活动文化
标志解释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上方采用简体中文“
中国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 GUO WEN HUAYICHAN”,各
民族自治地方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或其他国家文字。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准色彩为金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核心的金饰文物图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单独使用。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采用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饰图案。有专家将其命名为“
太阳神鸟”或“四鸟绕日”。
发展目标
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
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历年主题
目的意义
文化遗产教育青年
强调它的精神意义,设法使公众成为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文化遗产日成为全民的文化遗产日,使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为。
遗产日是一个纯文化的主题日,所有活动都应是公益活动。
文物和文化机构的工作要在遗产日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进行遗产内涵与保护意识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这一天,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的情怀。
历年活动
2009年
主场城市:浙江省杭州市
组织机构:国家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主办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建立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申办机制。浙江省杭州市成为首个申办成功的城市。
活动围绕“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精心策划了大型广场主题活动、高端论坛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讲座等多种宣传活动,以重点带全面,以亮点造声势,动员和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2010年
主场城市:江苏省苏州市
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苏州古胥门广场开幕。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为主题,在文化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的文物、文化机构都将面向公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遗产日期间,还举行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世博会苏州论坛),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大学组)预赛、决赛及颁奖,仲雍墓、言子墓维修竣工暨吴文化广场命名仪式,吴国王室青铜器特展,苏州古城址、吴国王陵考古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首批江苏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苏州文庙民间收藏品大型交流会,“文化遗产在我身边”青少年画信活动等系列活动。
2011年
山东济宁
2011年继杭州、苏州之后,山东济宁成为第三个主场城市,也成为第一个承办本次活动的北方城市,被认为彰显了山东历史文化地位以及齐鲁文化影响力。
2017年
京津冀非遗展精彩亮相
2017年6月9日,由文化部非遗司为指导单位,
河北省文化厅、
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广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办,京津冀三地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
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活动是继2016年本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之后的又一次三地优秀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也为三地非遗工作者、实践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天津共有16个非遗项目参与生活区、美食区和传习体验区的展示,包括天津风筝魏、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4个国家级项目。
2017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五条口号是: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一带一路新舞台,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文化遗产,擦亮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遗产;相约古都洛阳,感受华夏文明。
2017年主场城市活动将在河南省洛阳市举办,由国家文物局、
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河南省文物局、
洛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这也是自2009年继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山东济宁、河南郑州、陕西咸阳、江西景德镇、重庆大足、河北承德之后举办的第9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
2019年
2019年6月8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
陕西省文物局、
延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陕西省延安市举行。
2020年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根据该通知,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场城市有关活动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举行。
2022年
2022年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1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将于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2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线上召开,介绍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有关情况。据介绍,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11日在甘肃兰州举办。
2022年6月8日人民日报电,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组织全国各地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据了解,2022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口号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激发非遗活力创造美好生活”“乡村振兴非遗同行”。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线上开展为主,线下活动将严格服从当地疫情管控的各项要求和规范。
2022年6月11日,全国第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重庆市巫山县举行。
2023年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3年自然保护系统的主题为“多彩的地球多样的生命”。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经验成果,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为重点,讲好非遗保护中国故事,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主题口号
(一)主题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口号
1.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2.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守护共有精神家园
3.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4.深化非遗保护理念 展示中国保护经验
5.可持续发展 非遗同行
重点活动
1.全国非遗曲艺周
文化和旅游部将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共同举办“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以“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为主题,组织全国145项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集中展演,推动不同曲种之间交流借鉴,充分展示曲艺保护成果,促进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国家图书馆举办“茶和天下 典籍中的茶”展览(暂定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非遗保护讲座月等活动,集中展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实践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支持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等开展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举办古琴名家名曲音乐会、昆曲传统经典剧目展演、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等,展示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保护古琴艺术等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的良好局面。
3.云游非遗·影像展
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网络平台联合举办2023年“云游非遗·影像展”活动,通过搭建线上专区集中展播各类优质非遗资源,发动网友上传我身边的非遗活动、参与互动讨论,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活动历程
2023年6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海南省林业局主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南举行。活动包含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世界遗产主题巡展、学术研讨会及相关配套活动。活动期间,海南将在全省7个市县开展主题巡展。
2023年6月8日上午,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天津非遗主场活动暨第五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杨柳青古镇开幕。
2023年6月9日,2023年无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暨首届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艺术周启动仪式在该市的中华赏石园举行。
2023年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成都举行。云南考古体验馆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馆亮相。
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两件青铜器物跨坑拼接成功的消息。这两件文物分别是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和铜罍尊倒立鸟足顶尊神像,拼接器物分别来自二号坑、三号坑以及八号坑。
2023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文物保护基金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主办的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将持续至6月25日。
2024年
2024年5月28日,由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发布会举行。重庆主场活动将于6月1日—2日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文化广场举办。2024年的主题为“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2024年6月8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检察院诉达拉特旗某煤矿、某煤炭公司损毁文物公益诉讼案等8件。此次发布的8件案例中,保护对象包括了历史建筑、革命遗址、古文物遗址、涉侨文物等,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案例监督事项基本涵盖了破坏文物风貌、违法占用文物等常见违法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