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
1956年文化部成立的机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1956年1月,文化部决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文化部成立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他继续任秘书。在此期间,他对北京的132个名胜古迹作了考察和研究,并对首都的新城规划、古建筑名胜古迹的去留问题,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和看法。
基本介绍
1956年1月,文化部决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更名为古代建筑修整所。
1962年,文化部决定在古代建筑修整所和成立于1956年12月的文化部博物馆科学工作研究所筹备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同奎任文化部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1956年改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所长,从事文物古迹的维修与保护工作,直到退休。
突出贡献
为古代建筑修整事业做出贡献 从1947年起,俞同奎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秘书。他提出要做到不让一处“横遭破坏”,也不让一处“滥竽充数”,提出了5条必须保留的古建筑标准:①具有悠久历史的宫殿、苑囿和名胜古迹;②与革命有关的建筑;③明代以前的原建筑;④建筑式样特殊,可供学术研究与参考者;⑤建筑内部附有不可分离的文物,具有高等艺术价值者。  1956年,北京文物管理委员会改为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俞同奎担任所长。这时他已年逾八旬,但仍对维修和整理中国的文物古迹辛勤筹划,不遗余力。尤其是对北京地区的一些重要文物古迹,认真组织普查、修复,无论是宫殿园林,还是坛宇寺庙,他都亲自勘查、访问,提出维修方案和保护措施。他认为从一个民族的建筑艺术,可以看出它的民族文化水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可供研究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不加以珍惜、保护,势必逐渐毁灭。  俞同奎对古建筑的寿命问题、损坏原因、现存古建筑的破坏情况、古建筑的保存原则、保存方法以及古建筑工程等问题,曾做过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提出的一些做法和见解,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1945年后,北平市工务局设“文物整理工程处”。1947年,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设“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初委任朱启钤为主任,朱以年老推辞;继由考古学专家马衡为主任,梁思成等学者专家为专门委员,曾任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的俞同奎任秘书。因为当时政治腐败,经济凋蔽,没有实际工程。但通过这个专门机构集中了一批建筑学出身的专门人才,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文物保护事业的骨干力量。1949年,文物整理工程处改组为直属文化部的“古代建筑修整所”,俞同奎任所长。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6 21:27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