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区
河南省安阳市辖区
文峰区,隶属河南省截至2025年1月,文峰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东大街街道头二三街道甜水井街道东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大街街道北大街街道西关街道紫薇大道街道光华路街道永明路街道中华路街道宝莲寺镇高庄乡。文峰区人民政府驻文明大道。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文峰区常住人口579101人。
历史沿革
春秋时,文峰区地先属卫,晋东阳邑。
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军攻占安阳,文峰区属安阳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在今置文峰区安阳县。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均属安阳县。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魏郡和邺县的治所古邺城被杨坚焚毁,于是三级政府和邺城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
隋唐和宋元明清时期,文峰区为相州、魏郡、彰德军、彰德路彰德府的治所。
民国时期,文峰区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1949年8月1日,安阳县城区建安阳市,以“田”字形划分为4个区,第二、三区为文峰区前身。
1954年8月5日,撤销三区建制,将三区所辖南门东等7个居委会划归二区管辖。
1955年12月26日,撤销一、二区建制,成立中共安阳市市区委员会,机关驻地在仓巷街路南65号。
1956年11月底,恢复一、二区建制,二区正式改为文峰区。
1958年10月8日,改称灯塔人民公社。
1962年6月25日,恢复文峰区建制,管辖老城区及城东市民区。
1973年8月,文峰辖区又分为文峰、铁西、北关三个区,老城区及城东、城南市民区为文峰区管辖。
1997年11月18日,文峰区区机关整体搬迁至南环城3号。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1月,文峰区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乡:东大街街道头二三街道甜水井街道东关街道南关街道西大街街道北大街街道西关街道紫薇大道街道光华路街道永明路街道中华路街道宝莲寺镇高庄乡。文峰区人民政府驻文明大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文峰区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气候
文峰区处于北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温适宜。年平均气温13.6℃,7月份平均气温27.2℃,1月份平均气温-2.7℃。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556.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冬春多北风,夏秋多南风。
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文峰区常住人口579101人。
交通运输
文峰区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穿南北,安南、安林高速横贯文峰区东西,石(家庄)武(汉)客运专线安阳已经通车。距首都北京500千米,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180千米,距河北邯郸码头机场仅30千米。此外,文峰区还形成了以光明路、中华路、文峰大道和文明大道等10条主干道为框架的六纵四横、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经济
综述
2023年,文峰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4.3亿元,增长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第一产业
2023年,文峰区土地市场平稳向好,出让土地480亩,价款总额16.3亿元,占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的“半壁江山”。
第二产业
2023年,文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2022年增长10.5%,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文峰区完成11.25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10.2%。文峰区成功申请认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实施“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工程,安钢冷轧成功申报2023年度河南省智能工厂,龙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得市级智能化车间奖励20万元。
第三产业
2023年,文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3亿元,增长8.7%,全市第一。全年开展23次促消费活动,涉及餐饮、零售、家电和汽车等多个领域,投入补贴资金5600余万元,带动消费9亿元。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文峰区共有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市级孵化载体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全市唯一)。
教育事业
文峰区统筹财政和社会资金4.2亿元,开工建设精忠报国中学、商务区小学、德隆街小学、明德小学二期等4所学校,新增学位4080个。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新招聘教师302名。培育五中、八中、第一实验小学、东南营小学、三官庙小学、红庙街小学等6个教育集团。
文化事业
文峰区新建农家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23处,组建了全市首支文化志愿者队伍,举办广场文化演出活动100余场,放映农民公益电影852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
文峰区的五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实行零利润销售,使群众得到了实惠;启动了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化管理模式,为文峰区全部41个健康服务队的100名全科医护人员配备了统一的自行车和入户诊疗箱;继续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社会保障
文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8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7%;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67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人;发放城乡低保资金4900余万元,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857套,分配廉租房1520套,缓解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风景名胜
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也称安阳古城。安阳历史悠久,第一座城当是商代河亶甲居相之都城,然后是盘庚迁殷之殷都城。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580年杨坚焚邺城,将邺官府和所有居民全迁安阳古城,安阳于是称邺,为相州邺县治所。此后安阳古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安阳古城改筑为彰德府城。
彰德府城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1949年前,鼓楼、钟楼被毁。建国后,城墙和城门都被拆,但古城内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护城河和城内多处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护完好,辟为三角湖公园。沿护城河外辟为环城公园,成为游览和休闲散步之地。
文峰塔
安阳市文峰塔原名天宁寺塔,建于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元、明、清均经重修,196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进行了较大的重整。文峰塔久负盛名,古代被称为“南北丛林之冠”,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年间知府黄邦宁为塔门上题“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从此,天宁寺塔改称为“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其塔身为五层楼阁密檐式建筑,从下至上逐层增大,呈伞状。文峰塔以其精美的建构艺术,国内外罕见的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形象,成为安阳的标志。
高阁寺
安阳高阁寺原名大士阁,位于安阳老城内马号街原高阁寺小学(现为文源高中)后院内。因建在砖砌的高台基上,所以又叫高阁寺,是明赵王府旌教祠中最后一座殿。今存高阁寺乃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重建,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曾加重修。解放后也曾两次加以整修。近年河南省又拨款彩绘重修。
昼锦堂
昼锦堂位于今安阳市第五中学。昼锦堂为北宋名相韩琦修建,作为他的修身养性之地。昼锦堂是当时全国四大园林之一。韩琦在这里安度晚年,于公元1075年病逝于相州(今安阳)。公元1702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书院,此后从这里走出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大雅之士。清朝末期,学院又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中原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所在地。建国之后,该地于1958年更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
获奖荣誉
2020年11月,文峰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2021年9月,文峰区入选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
2021年11月,文峰区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2021年12月,文峰区入选河南省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2 18: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