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周刊》1946年10月创刊于上海,周刊,由上海中央日报社发行,共馆藏80期。主要撰稿人有蒋大沂、承名世、杨宽、杨家骆、熊庵等人,承名世为《文物周刊》编辑,建国后任职上海博物馆,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属文物刊物。
栏目方向
该刊一方面想“深入浅出”地把宝物的知识贡献给大众,一方面想提倡对于文物的研究,希望学术界、教育界给予协助和指教。主要内容为上海市立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资料和研究,刊载文章有《博物馆与学术研究》,该篇文章认为博物馆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但研究学术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求小我在学术上的地位,而另一种则是不在乎荣利,旨在提高人类文化方面的水准。该文章提倡博物馆是公共事业,应“尽量为公众搜集学术上的资料;赶快为公众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很适当的把整理成功力系统的材料陈列给公众看”等。该刊还刊登有关于博物馆宝物的研究与介绍,载有《银元宝》、《山字纹镜》、《十二支神像》等文章。《银元宝》一文介绍了银元宝这个宝物的由来;《山字纹镜》则介绍了相关的出土记录及文物情况;《十二支神像》一文刊载了十二支神像的图片及介绍,十二支神像是指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器物,如子是鼠,丑是牛等。辟有“剧艺”一栏报道影剧界消息,譬如报道有“新中国剧艺社下月赴台演出”、“香港戏剧白热化—电影协会筹备会成立,话剧流行颇受大众欢迎”等。另辟“上海通”一栏专载上海历史资料。
文化传统
《发刊词》
博物馆的事业,该循着二条康庄大道迈进,一方面需要通俗化,大众化;一方面需要学术化,专门化。因为通俗化大众化,才能使民众了解,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同时又需要学术化专门化,才能促使学术的进步。所谓通俗化大众化,并不是只把通俗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还要把高深的专门知识现代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众,这样才能发挥博物馆的功能。
多少年来,我国传统的教育,只知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近年来的社会教育,也只偏重于识字方面,我国目前正需要多□失望大博物馆来弥补这个大缺陷,可是,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太落后了。博物馆是个用宝物来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个以宝物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园地,我们现在来发刊这个“文物周刊”,一方面想“深入浅出”地把宝物的知识贡献给大众,一方面还想提倡对于文物的研究。希望学术界,教育界能给予我们多多的协助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