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塔,原名敦煌塔,又名尊圣塔、尊胜塔、僧伽塔、文峰塔,位于江苏省
淮安市淮安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古龙兴寺),西临运河,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
历史沿革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始建文通塔。当时建塔主要用作供奉释迦如来佛像。
唐景龙二年(708年),西域僧僧伽配住楚州法华院,因有灵异而被召入宫,赐僧伽所住法华院为龙兴万寿禅寺,并于旧基修建尊胜塔,赐田千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塔圮,张熙修建为七层砖塔。
明崇祯年(1629年),塔重修,易名文通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于1958年、1966年、1979年、1997年曾4次修茸,恢复了登塔转梯和下面三层楼板。东、南增建古式花墙与外界隔开,院门题额“文通塔苑”。
建筑格局
文通塔,原名敦煌塔,又名尊圣塔、尊胜塔、僧伽塔、文峰塔,属于古龙兴寺建筑群之一。文通塔为八角形密檐式塔,腰檐相迭,恰似高层楼阁的重檐。初建时塔为木结构,外层由砖块迭挑而出,更加稳固。这种结构为“壁里安柱”。文通塔现全部为砖结构,无梁柱,为七层八角形,底层平面大,塔壁较高,下壁砖墙向内收缩,但周围副阶已倒圮无存,一至五层,每层四龛;六、七两层无塔门,特别是顶层塔身,因上下收分甚微,与其他各层比例不相称,是由于后来维修时,未按原状恢复所致。塔的腰檐用砖叠砌成,里厚外薄,向外伸出较短,上下弧线相交,无平座。各层塔相距较近,每层塔门也相应缩小内部空腔。塔身内部为空筒结构,现架设楼板,成四层,其上为穿窿式的砖顶,顶上为八角形藻井。从底层内沿转梯盘旋而上,可达三四层。塔高约25.7米、底边长4.4米、壁厚1.5米,塔身外观呈抛物线形状。文通塔保留了唐代的密檐砖塔八面七级之风格,外形为黄身青檐。底层供奉释迦牟尼像4尊,顶层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一尊。
文物遗存
石碑
文通塔塔底外墙砌有清
咸丰元年(1851年)所立《重修文通塔记》碑。
历史文化
建造原因
文通塔的建造和释迦牟尼的偶像有关。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西域拘睒国(拘啖,同“扞弥”,古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东古拘弥城遗址一带)优填王欲见无从,就用旃檀木仿照释迦的形容刻了一尊偶像,谓之旃檀佛。这尊偶像后来流入中国,在中国各大寺院供奉。隋时,佛像供奉在江南,淮安楚州即动工建塔,迎接佛像。
建造时间
关于文通塔的建造时间,需要进一步论证,有三种观点:
一说文通塔为唐景龙二年(708年)建,依据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文通塔的碑记:“文通塔寺有浮图一座,旧名尊胜塔,读元人□□□□□记,知为唐中宗景龙二年所建,属龙兴寺。”其原由,据《淮壖小记》云:唐景龙二年僧伽大士应召入京,唐中宗李显命楚州为大士建尊胜塔一座。但此说不确:第一,碑记未查阅正史方志,仅用私人材料,可靠性差;第二,唐中宗李显为召僧伽大士入京而为他建塔,似不可能,当时塔称“浮屠”,是埋藏佛祖或名僧遗骨的坟。在礼制规范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大唐朝廷不可能为一个活人建造一座塔。
二说文通塔为隋仁寿二年(602年)所建,依据是清同治《山阳县志》转引《王劭感应记》:“隋仁寿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以舍利真形分布五十三州建立灵塔。”隋代淮安已有塔,这是事实,但此塔是否为隋代所建,尚难确定。
三说文通塔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淮安府志》记载:“龙兴禅寺,治西北清风门里数十步,晋大兴二年创建砌浮屠二座……一曰尊圣。”这段记载说明文通塔就是原龙兴寺里的尊圣塔。丁默存在《咏淮纪略》中有诗咏道;“龙兴寺本法华院,中有古塔金碧炫,或云燉(敦)煌晋代来,肇锡嘉名译经卷。”清代吴进《续记》云:燉(敦)煌塔者以晋泰始三年(268年),沙门竺昙在法华译经世称燉煌菩萨之故。
文物价值
文通塔作为历史的见证,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文通塔是中国南方地区,建造年代较早的代表性古塔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史和古塔建筑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2年3月,文通塔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文通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文通塔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园内(古龙兴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文通塔,路程约8千米,用时约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