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皮鱼是一种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鱊科鳑鲏属鱼类,分布较广。
原生形态
中华鳑鲏鱼体侧扁,高而短,略呈卵圆形。体长约4~15厘米。头小,眼大,口端位,鳞圆,侧线不完全,鳞片30~40。背鳍Ⅲ9~10。 臀鳍Ⅲ8~10,起点在背鳍后部之下。尾鳍分叉。体背灰绿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栖于江河、湖泊、池沼中。 以藻类植物为食。多分布华东、华南一带。鳑鲏鱼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尚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资源分布
多分布华东、华南各水系。
古籍考证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尔雅》郭蹼注:“(鰟鮍鱼)小鱼也,似肠子而②孟铣:“卿鱼与JIE,其状颇同,味则有殊。其鱼腹上有米色宽大者是卿,背高腹狭小者是 JIE,其功不及卿鱼。”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椭鱼一名鰟鮍鱼,形类卿鱼而小,扁身缩首,颇似竹蓖,处处湖泽有之。冬间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气,味稍不及。”
主要价值
中华鳑鲏作为一种原生鱼,因其色彩、体型而广受观赏鱼爱好者的喜爱。
繁殖
繁殖期间,中华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在水域中找到合适的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出水孔中,将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随后雄鱼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精子随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附着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由于河蚌不断呼吸水流,可供给受精卵充足的氧气,利用贝壳的保护,受精卵在蚌壳内孵化、发育至卵黄吸收完毕、鳔充气、幼鱼可以自由游泳时,才会离开河蚌自行生活。繁殖期过后雌鱼的产卵管萎缩,下次产卵时又逐渐伸长。25℃温度下,2次产卵间隔约1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