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短翅莺
莺科短翅莺属鸟类
斑胸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thoracica):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上体暗赭褐色,眉纹灰白;下体白色,下喉至上胸具灰褐点斑,很显著;腹部中央灰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灰角色,爪角褐色。
形态特征
斑胸短翅莺上体包括翅和尾的表面概暗赭褐色;眼先近黑色;眉纹狭窄而长,自鼻孔向后延伸至颈部,呈灰白色;颊和耳羽灰褐和白色相混杂;尾羽具不明显,但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下体:颏、喉纯白;胸部灰白,各羽中央为灰黑色,形成极为显著的斑点;腹部中央白色;两胁与背同色,但较淡;尾上覆羽亦与背同色,尖端白色,形成数道宽的白色横斑,很显著。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淡灰角色,爪角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360-4300米山地丘陵、高山地区。繁殖季节多栖息于1000-1800米(北方或东北地区)中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以及2000-4300米的中高山森林和灌木中,也栖息于高山草灌丛和芦苇丛中。冬季下迁至1000米以下(中国北京及东北地区)和2500米以下(中国南方地区)。
生活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冬时成小群活动。一般多活动于灌丛中,也见于林间沼泽、林缘、道旁灌丛—草丛中。性活泼,善于隐蔽自己,不易被发现。频繁地在灌丛低枝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
食物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为鞘翅目昆虫、步行甲、双翅目昆虫、蜗牛、蜘蛛等。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
中国
陕西(太白山)、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门源)、西藏(南部偏东地区、昌都地区西南部)、四川(东北部万源、西北部石渠、北部松潘、西部白玉、西南部木里)、贵州(绥阳、麻江、三都)、云南(怒江与澜沧江间山脉、丽江、金沙江大湾处)、内蒙古(兴安盟、赤峰)、黑龙江(小兴安岭、牡丹江、齐齐哈尔)、吉林(浑江、通化、延边)、辽宁(朝阳)、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罗山)、广西(瑶山)(繁殖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巢呈半球形或深杯形。外壁由粗糙草茎松懈地构成,内壁由细草茎编成,没有真正的内垫,有时仅有1根或2根羽毛。巢多筑于很隐蔽的离地面50厘米的灌丛低枝或草丛中。每窝产3-4枚卵,卵为白色,有粉红色或砖红色浅色斑点,钝端斑点尤为密集,形成圈形或帽形斑。卵的大小平均为18.4×13.0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Locustella thoracica (Blyth, 1845).Avibase - the world bird database.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7:3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