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母宫,古称龙泉观,又称斗姥宫,别称妙香院,位于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红门路54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泰山上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建筑。
历史沿革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龙泉观重修。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龙泉观重修并拓建,改称斗母宫,又名斗姥宫,别称妙香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赵尔萃在斗母宫内修建天然池。
1982年,斗母宫重建蕴亭。
建筑格局
斗母宫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院,南北长65米,东西宽16.5米,占地面积1073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平方米。前院南山门内有天然池,池东有寄云楼五间,池北有蕴亭。中院内有斗母殿三间,白衣殿三间, 斗母殿西为钟鼓楼及西山门。后院内有元君殿、配殿、听泉山房。
主要建筑
天然池
天然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内有两股泉水,每逢夏、秋之季双泉突涌,俗称“孪生泉”。
寄云楼
寄云楼位于天然池东,依中溪而建,面阔五间,环廊式楼阁,楼下有地下室。
斗母殿
斗母殿为中院正殿,面阔三间(10米),进深8米,通高8.2米,建在高0.7米的台基之上。内柱八棱形柱础,老柱覆盆式柱础。绿琉璃瓦盖顶,前后步廊式。殿内设须弥座神台,原祀斗母神像,俗称“千手千眼佛”,现祀明崇祯帝的母亲智上菩萨。
白衣殿
白衣殿为中院配殿,位于斗母殿东侧,面阔三间,后接卷棚悬山顶明廊。殿内原祀木雕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现已无存。
文物遗存
卧龙槐为明嘉靖年间所植,后被雷击倾倒,干端着地生根。树龄约400余年,树高14米,枝下高1米,冠幅东西9米,南北18米余,树干平卧山坡,侧枝生根,根际盘曲,树冠仰起。
历史文化
艺文
上方钟磐出云微,斗母宫严静掩扉。满涧松阴尘不到,夜深风雨有龙归。——清·
宋思仁《斗母宫》
三潭叠瀑
泰山由于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此多跌水、瀑布。斗母宫东涧内的三潭叠瀑就是由3个小跌水组成,每级落差3米左右,潭瀑相连,颇具特色,因瀑流如龙飞舞,又称为“飞龙涧”。
传说轶事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一阵狂风把位于斗母宫门前的槐树刮倒在地,庙里的尼姑想把槐树卖掉,就联系了一个木匠,商定五吊钱卖掉槐树。住在这附近的一个叫刘长庚的村民生性忠厚善良,这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老人对他说明天带着五吊钱去一趟斗母宫。第二天刘长庚醒来就带着钱去了斗母宫,正好看到尼姑在卖槐树,一问价格,刚好是五吊钱,便买下了这棵树。后来,刘长庚得了噎食病,怎么也治不好,有天他在斗母宫外遇上了一个卖野药的,说可以治好他的病,药金五吊钱,愈后付款。刘长庚拿了药便下山回家了,一副药下去,果然痊愈了,待刘长庚再次上山付药金时,却怎么也寻不着那卖药之人了。后来有人告诉刘长庚,卖药的人就是他当初花五吊钱保的那棵槐树仙。刘长庚感念槐树仙恩情,便用五吊钱请人在槐树上方的石头上刻了“卧龙槐”三个字。有了这块石牌,那槐树两头便长成了两棵槐树,枝叶茂盛,当初刮倒的树干躺在中间,像条卧龙一样。
文物价值
斗母宫体现了中国建筑技艺的精湛,极具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较高的园艺水准,碑文、题记也对中国古代文学以及篆刻艺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
2006年5月25日,包含斗母宫在内的泰山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斗母宫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红门路54号。
交通路线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距离斗母宫约3千米,驾车约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