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图》传为唐代画家
戴嵩所画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图中画两牛相斗,一头牛用角觝触,另一牛却旋转著身子,好像虽败而欲再迎战。
此幅画牛,身驱颇为健壮,大有蛮劲足以力仆万人之慨。
图中右上方有乾隆题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激露尾垂垂。”
创作背景
中国人对于牛的图腾崇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示镇压,等到了唐代,就将镇水的铁牛改设岸上了。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牛更多的美德是埋头苦干而从无怨言的品质,是勤劳的象征。
然而,野牛的彪悍好斗却也是人所共知的。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斗牛”的传统风俗,而我国的斗牛习俗,则要溯源至公元前200年春秋战国时期。据《水经注》记载:秦李冰治蜀,为根治水患造福蜀地百姓而修建“都江堰”,触怒了江神,两者化作两头公牛激烈搏斗,李冰在下属的帮助下刺杀了江神,从此蜀地再无水患。蜀人敬仰李冰的勇敢果决,遂将体格健壮的青年称作“冰儿”,而斗牛也就成为蜀人历史悠久的习俗:宋初编纂的《太平广记》就记载汉晋之后蜀地已流行斗牛之戏。
出身书香门第的戴嵩从小热衷书画,水牛画得很好,年少即有名。《斗牛图》就是他创作的关于“牛”题材绘画之一。关于此图是否是戴嵩真迹还有争议,从其画风观之,此作或属明中期以前辗转流传的摹本。
艺术鉴赏
技法
画面上一牛昂首腾空,前蹄离地,作躲闪状,看似已斗不过,也许在作迂回战,以逃状作避,伺机反扑;另一牛,鼓足力气,急速猛冲,低头侧目,四肢有力蹬地,将一只垮角猛击逃牛的后腿。呈现出一场激烈厮杀的惊险场面。画家用水墨淋漓、笔触刚健的艺术形式,画出一窜一追、一抵一昂、一冲一跃的两头牛,浑身绷紧的肌肉,显示牛的强壮有劲;前头那腾空的蹄,那踢蹴的腿,那昂首喘气的憨态;后头那低头猛击的蛮劲,很有将对方挑起猛摔之势;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斗牛的野性与凶顽,以及进攻与防御双方的伎俩;此画之所以颇见风趣和新意,是由于画家对牛的牛活和特性有朴殊感受,善于对于一定情势下的牛的特殊表现,作出别出心裁的处理;两牛相斗的动人情节,不止于外形的逼真,而是有情趣的牛的描写,体现了画家的笔墨熟练和细心观察。
构图
从构图看,画家选择了两牛相斗高潮似刚过去、但搏斗仍在继续这一瞬间的场面,加以刻画,颇见风趣和新意。作者以清淡朦胧的背景,在于使人有置于茫野的感受,其目的为了突出主题。
名家点评
烟台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鸣:透过《斗牛图》精湛的表现力,我们还可以体验到作者在哲学上的良好修养。那主体、背景的浓、淡对比,那寓静于动的玄妙构图,那失去平衡的稳态造型,无不渗透着本民族古典哲学的精髓。这一点在唐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
历史传承
由图上题跋可知,该图曾经入清宫,经乾隆帝鉴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收录于:盛京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故宫书画图录,第十五册。
作者简介
戴嵩,唐代画家。最初学画时,以
韩滉为师,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牛有青出于蓝的声誉,又擅长于农家风景。他的弟弟
戴峄也以画牛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