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画眉,俗称“打雀”,每逢节日或庆典,养画眉者,会集在斗鸟场,让画眉赛叫声、比搏杀。斗画眉分两种斗法:一种是隔笼斗,另一种是开笼斗,也叫“滚笼”。画眉打斗的姿势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如用嘴尖啄对方头,叫“打箍头”、“双龙夺珠”,还有打侧眼、打侧翅、滚绣球,等等。斗败的画眉受伤惨叫着满笼逃,斗胜的画眉当即披红挂彩鸣炮发奖。一轮一轮的开斗,直把参斗之鸟斗完为止,对每个斗胜的鸟,常冠以“
鸟王”称号。
据道光九年续修至宣统三年的旧西宁县志第四册(卷)十四之二十六页记载:“画眉,两眉特白其眉长而不乱者善鸣,胸毛短者善斗,广东新语邑人饲之使斗胜者谓之夺锦。”由此可见,郁南的斗画眉比赛,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已经有这项民间活动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该项活动终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八十年代初,我县才恢复这项传统的民间活动,并于1990年在都城镇成立“
郁南县画眉协会”。自此以后,我县画眉协会联合县文化局、县体育局在每年的元宵节期间举行斗画眉比赛,县委、县府每年通过财政下拨相应的经费予以大力支持,并吸引台湾、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珠海、肇庆、云浮以及广西南宁、梧州、苍梧、岑溪等地画眉爱好者携画眉前来参加,从而再次使郁南都城民间传统斗画眉比赛成为海内外远近闻名传统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郁南县画眉协会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地举办22届画眉打斗赛。前来参赛的一般有100多笼,多则300多笼。通常一只好的画眉身价可高达5位数,在赛场上的买卖成交总额达50余万元。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斗画眉活动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是研究当时社会情况、民俗习惯的历史物证。斗画眉活动蕴含着历史和文化信息,是研究本地区文化的鲜活载体,因而具有社会文化价值。该活动既健康又有趣,既可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又能娱乐身心,调节紧张的生活,并且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现实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冲击,各种现代化娱乐项目的兴起,年青人对养鸟、斗鸟已兴趣不大,使斗画眉这一传统游艺项目面临濒危状况。为使该项目得到传承,必须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斗画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分布区域、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状况,通过有意识的引导、鼓励,将斗画眉活动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相配合,把它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与此来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同时筹措相应的活动经费,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画眉打斗赛,以此来促进斗画眉活动的传承、保护。
2006年11月,“斗画眉”被郁南县人民政府确认为第一批县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