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蟀
汉语词语
斗蟀是汉语词语,读音是dòu shuài,即斗蟋蟀,又称“斗蛐蛐”,为民间游戏之一,相传斗蟋蟀始于唐代。
解释
斗蟋蟀。
斗蟀为直翅目蟋蟀科的中华蟋蟀或者中华斗蟀的简称。江浙一带称“虫”,北方山东京津一带称“蛐蛐儿”。
出处
夏仁虎 《旧京琐记·俗尚》:“贵家子弟,驰马试箭,调鹰纵犬,不失尚武之风;至於养鱼斗蟀,走票纠赌,风斯下矣。”
宋·陈恒《负暄野录》:“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蛩即蟋蟀。至宋代,斗蟀之风遂盛,南宋一品权臣贾似道,著有《促织经》,让后人可以看到南宋时斗蟋蟀的概况。至清代,斗蟀之风更甚,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中,刻画了一幅斗蟀场上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闹剧。
惠州斗蟀
惠州在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代,玩蟋蟀很风行,特别是青少年捉蟋蟀,玩蟋蟀打斗为戏的现象十分普遍,有钱人玩斗蟀多是赌钱。惠州县城(现在的桥东)水东街和昌酱料店门前,是专门卖蟋蟀的地方,这里摆卖的蟋蟀品种较多,桥西平湖门牌附近亦有蟋蟀摆卖,不过数量较少。小暑刚过,便有蟋蟀陆续上市,当时能卖得起价钱的蟋蟀主要产于马安龙郁、水口上村、水北江头村以及博罗风门坳等地,外地的亦有清远、惠东等少数人前来摆卖。市面上还流传有“小暑小捉,大暑大捉,近秋(立秋)乱捉”捉蟋蟀的一些行话,因为蟋蟀吃了秋后的露水就牙软,不利于打斗,所以立秋后一个星期,捉蟋蟀就过时了,过了八月十五,市面上不再有蟋蟀摆卖。
惠州玩蟋蟀的行家掌握了一套鉴别和挑选喂养蟋蟀的经验,他们将不同节气出生的蟋蟀分成两类:一是红蟀类,身红,小暑前后出生,宜在立秋十天后斗蟀;二是黄蟀类,身黄,大暑前后出生,宜在白露后斗蟀。有的蟋蟀黄中带青、带黑,亦归黄蟀类。选择斗蟀,必选雄性,雌性的一般用来作陪。初卖来的蟋蟀,用菽米、莲子米、豆角米喂养,接近立秋,才能喂饭。立秋前,要预先装好一坛水,因为秋后的水,蟋蟀吃了会牙软。立秋后三、四天,要给斗蟀放一个母蟀作伴,下午五时左右放蟀,同时喂三至四粒饭,第二天一早再将母蟀捉起,连续三天,这样的蟋蟀特别能战斗。选定的斗蟀,要特别精心喂养。开始喂饭,先用秋前的水洗一下饭粒,先放七粒饭,如食五粒,就将剩余的两粒挟起,第二天照样喂七粒,又食五粒,便定量每餐喂五粒。如食量减至三粒,则不能参战。每参战一次,要隔三天,如打伤了,得慢慢调理,试打无碍,才能参战。至深秋,可喂虾瘌(小螃蟹)饭或鲩鱼饭以增强营养。善斗的蟋蟀与懒斗的蟋蟀亦有明显的区别,懒蟋蟀脖子有毛。蟋蟀又叫“百日虫”,一般玩二至三个月便死了。有的人在蟋蟀笼上贴字条,记明蟋蟀捉来的时间,以便掌握其老嫩程度。最后获胜的一般来说都是黄蟀类,因其寿命较长,可以斗到白露秋分。
民国年间,惠州民间斗蟋蟀非常盛行,据老一辈的人说,惠州在解放前只是一个边陲小镇,郊区人烟稀少,荒山野岭多,捉蟋蟀非常容易。每年暑天一过,便是捉蟋蟀玩蟋蟀的好时机,尤其立秋过后,斗蟀之风便盛行起来,一些玩蟋蟀爱好者捧着装盛着蟋蟀的瓦罐穿街走巷,寻找对手决斗。学堂里也有学童带着蟋蟀在课余期间相斗为乐,而专门供人赌钱的斗蟀场所更是非凡,惠州人将斗蟋蟀赌钱的场所称之为猎馆,猎馆老板都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他们主持赌局,向赢的一方抽水营利。猎馆通常是蟀友们聚集交流的地方,凡是熟客蟀友,均可享受茶果招待。如有人带蟀前来赌斗,便先登记,对比选出同等量级的蟋蟀进行较量。在场的赌客们可以买赌注,赌注分为牛、猪、鸭三等,牛的价值为一千元,猪的价值为五百元,鸭的价值为一百元,有的豪赌者一局就买三头牛。当赌注落定,猎馆发给落注者印有落注数额的筹票,进入斗蟀房观看。斗蟀为赌者同买一方为赢的称之为蟀党,为便于观战,蟀主与蟀党一方不得超过四人,双方共八人,另加上猎馆出两个公证人,共十人进入观看。比赛决出胜负,由猎馆给胜方发奖旗,输者兑付现金。猎馆有主持公证人,设有赌规(赛规、公证、看场),赢输不得反悔。比较出名的猎馆有位于桥东东江电影院后面的芒果园猎馆和桥东花园围的“毕花轩”猎馆,此外,西园茶楼、六度庵等处都设有斗蟀场所。1940年秋,河南岸黎屋的黎耀良在芒果园猎馆买五头牛胜出,是所知最大的赢家,当时五头牛所赢的价值相当于现在的七万元。黎耀良赌胜后,请了二、三十人举旗游行,还抬着奖品,牵着一头挂大红花的水牛,敲锣打鼓,燃烧鞭炮,招摇过市。1945年秋,河南岸人陶八(新新酒家老板)去澳门斗蟀,同去的还有府城人周阿六。陶八的蟋蟀斗赢了,获奖旗回来,奖品蟋蟀象牙筒、蟋蟀扫,该蟋蟀也成为蟀王,陶八一直放在枕头边喂养,致死,后用印章盒作棺材厚葬。据说澳门是省、港、澳斗蟋蟀的最高赛场,惠州每年都要选出一至二个蟋蟀王参加高级竞赛。在惠州胜出的蟀王先要到广州比赛,得胜后才能参加澳门的总决赛。澳门的猎馆内设多个房间,比惠州的大很多,房门口挂着写有各地方名字的牌子,如“东莞”、“惠州”等,标示参赛地方和队伍,一般每人队(伙)有四至五人同行。有机会胜出参加广州、澳门比赛的蟋蟀多产于马安龙郁、水北江头村及小金风门坳。从该地方捉来的蟋蟀养了一段时间,分出蓝色头、鸡蛋黄头、淡黄头三种颜色,斑鱼身、体壮结实、爪粗腿长而有力,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品种。
惠州在三四十年代玩蟋蟀比较出名的人物还有府城的粉仔仪、朱作麟、陈阿桂、猪屎广;县城的黄阿池以及东门街陈佑等人。解放后,惠州民间斗蟋蟀活动随着政治运动增多而冷落下来,只有很少的几个人仍在玩着这种古老游戏。如今要看斗蟋蟀,得到东莞的石龙镇去,那里每年仍有举行斗蟀比赛活动。
参考资料
斗蟀.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2 19:35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惠州斗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