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拼音:xié)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篆文,古字形从斗、余声。“斜”本义指从酒器中舀出或倒出酒,引申指偏离正中或正前方向移动,也指倾倒或曲折地向前延伸。
文字源流
形声字。“斜”字,小篆写作图1,楷书与之同形;左部的“余”字是声旁,表音;“斜”字和“余”字的上古音都在“鱼部”。“斜”字右边的“
斗”字是形符,“斗”字表示与“量器”有关,特指“用斗取出来,倒出去”。“斜”字的本义是指从酒器中“舀出”酒或把酒器中的酒“倾出”。《说文·斗部》:“斜,抒(本义是“舀出”)也。”章炳麟在《新方言·释言》中也说到这个字:“今浙江谓自壶中注酒抒之他器曰斜酒。”在今江苏的一些地方,同样有“斜酒”的说法。
从酒器中舀酒或把酒从酒器中倾出,都有把酒器稍稍倾斜的动作,所以“斜”后引申指某物足长平面或垂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如“斜面”“斜坡”“斜拉桥”“斜阳”等等。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邪—斜
“邪”“斜”的基本意义都是“不正”,但侧重点明显不同。“邪”是主观道德评价上的“不正”,通常用于作风、行为等;“斜”是客观物理描述上的“不正”,通常用于方向、位置。如“邪气”是不正当的风气,会对社会或他人带来危害,是一种道德评价,故用“邪”。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四】【斗部】似嗟切(xié)
杼也。从斗余聲。讀若荼。
说文解字注
“抒也”注:抒,各本从木,今正。手部曰:“抒者,挹也。”“挹者,抒也。”水部:“浚、抒也。”革部:“𩌑,所以抒井也。”臼部:“舀,抒臼也。”凡以斗挹出之,謂之斜,故字从斗。音轉義移,乃用爲衺。俗。人乃以人之衺正作邪,物之衺正作斜,其可𣢑有如此者。
“从斗,余聲,讀若荼”注:荼,當作余。今似嗟切,古音在五部。
广韵
以遮切,平麻以 ‖ 余聲魚部(yé)
斜,斜谷,在武功西南,入谷百里而至。《說文》:“抒也。”又似嗟切。
似嗟切,平麻邪 ‖ 余聲魚部(xié)
衺,不正也。似嗟切。四。
斜,上同。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斗部】 斜;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xié)《唐韵》似嗟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嗟切。並音邪。《说文》:抒也。《玉篇》:散也,不正也。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枝牚杈枒而斜据。
(yé)又《集韵》《韵会》余遮切。《正韵》于遮切。並音耶。梁州谷名。在武功西南。《前汉·扬雄传》:西自褒斜。注:南山谷名也。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注:梁州记曰:万石城泝汉,上七里有褒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长四百七十里。
(shé)又《集韵》时遮切,音阇。伊雅斜,单于名。
(chá)又直加切,音秅。义同。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余”的第二笔捺改点;第六笔楷体是点。“余”窄“斗”略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斗”低。“余”,居左半格,右侧各笔都近竖中线;两个横笔上短下长,分写在横中线上下。“斗”,居右半格,上下两点垂直对齐,下点收笔于横中线;横笔在横中线下侧,略向右上斜。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