斤沟集
安徽省太和县阮桥镇斤沟村下辖村
斤沟集毗邻迎水寺,西邻马集、倪邱,北接坟台,历史悠久,能人辈出。斤沟村位于阮桥镇西北部,西靠黑茨河、宋汤河并与倪邱镇久安村接壤,东边是双王村。该村所辖8个自然村,共有21个村民组、1136户、4024口人、村面积7095亩、耕地面积4613亩、党员95名、村民代表5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
基本情况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挖茨淮新河,民工在河工地一待就是大半年,唯一的消遣,就是听大鼓书。大秃子、二秃子弟兄俩,大鼓书说的最好,名气大。大秃子并不秃,小时候长癞头疮,留落下了几块疤,二秃子一点儿都不秃,是沾了哥哥的光,工地上的领导免了弟兄俩的劳工,专门给民工说大鼓书。弟兄俩说大鼓书的水平就像《老残游记》里的白妮、黑妮,一个空谷静音,一个余音绕梁。弟兄俩把所有的戏书说完了,河工还没有结束,民工们仍喜欢听,弟兄俩白天编戏夜里唱。一部《三打久安寨,解放斤沟城》,火了。外县的民工听得津津有味,太和的民工会心一笑,现编现挂,被传为佳话。
大秃子就是久安寨的,久安寨又叫老斤沟,茨河岸边的小集镇。在茨淮新河工地,说茨河岸的故事,温馨。
茨河古称细水,自河南境内东西向进入安徽太和后,在境内拐了个直角弯折向正南,在直角弯外有一个小集,名曰斤沟,此名最早的官方记载,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划汝阴北部的王家市(今利辛王市集)、斤沟、百尺(今原墙)、税子步(今税镇)、界沟(今界首市)五镇置万寿县,治设百尺镇。屈指算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斤沟店,原在茨河北岸、宋汤河西岸,也就是现在的久安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河泛滥成灾,殃及集市,才于1941年迁移到宋汤河东岸,现在这个位置。
老斤沟店现在仍是一个大村子,清末及民国初,土匪横行,数次攻寨,未破,故名久安。斤沟店北面有一条沟,中间一折后,注入宋汤河,三条河状如“斤”字,这就是“斤沟”的来历。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渡口,水运码头,重要商埠,从中原腹地下江南,经过斤沟店,可以不用涉茨河、渡颍河,可直达淮河岸边,在古代,对走旱路的商贾、旅者,确实方便便捷。斤沟店人员往来纷杂,聚居在这里的居民,至今尚有张、王、于、魏、阮、夏、薛、曾等十七个姓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瓜瓞绵绵,可见这里的兴盛和人员往来的频繁。
宋汤河,据传东汉时期,位于倪邱西南的宋国和亳州的汤国联姻,公主贪玩任性,为省亲方便开凿。它连接涡河、西淝河、茨河,西淝河到茨河这一段,都在太和境内,《太和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宋汤河多次疏浚,是连接两个水系的重要通道。
斤沟在五代时,就因位置重要而得名,北宋开宝六年,宋太祖诏令编纂,薛居正监修,卢多逊等同修的《旧五代史》里多次提到斤沟,比万寿县城百尺镇的名气还要大。
《梁书·列传十二》记载,杨师厚,颍州斤沟人也。唐天复三年(903),迫降王师范。后梁开平三年(909),袭取长安破刘知俊军。破李存勖军而解晋州之围。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邺王。乾化五年(915)三月,于镇州病逝。斤沟北有杨师厚墓,民国时期尚存宋制墓碑及邺王庙。
斤沟店还有一位名人,东汉时的范滂。相传范滂故里在斤沟店对面,茨河南岸范庄,西北角有范滂故里遗迹。有范滂墓,墓前有石碑,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和知事丁炳烺立碑,上书“东汉明贤范滂之墓”,何时碑毁墓平,无从考证。
《旧五代史》记载的斤沟之战有两次:《梁书·列传六》:唐中和四年七月,其(葛从周)从(太祖)入长葛、灵井,大败(秦宗权),至斤沟、淝河,杀铁林三千人,获九寨都虞候王涓。《梁书·列传十二》记载:唐中和四年,(王)檀在战中,摧锋陷阵,遂为太祖所知,稍蒙擢用。预破蔡贼于斤沟、淝河、八角,迁踏白都副将。
茨河、战争、名人,构成了三维立体画面,历经时空变换,岁月沧桑,人事浮沉。河水悠悠,滋润着流域内的生灵,孕育着丰厚的文化。斤沟作为茨河边的一个小集镇,名字能够传承千年而不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
教育资源
斤沟集拥有斤沟小学和斤沟中学两所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设施不断齐全。
清晨六点十分,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斤沟中学九年级学生已经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迈开了整齐的步伐、喊着嘹亮的口号,慢跑在校园内的操场上。
随着中考体育加试的临近,毕业班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帮助同学们缓解紧张的情绪,提高同学们迎考的信心,在最艰难的时候给同学们一丝鼓舞,斤沟中学连续几年在临考前的两个月开展“师生晨跑迎中考”的活动,每天早晨沿着操场跑1500米。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学校领导、初三老师和同学们准时步入校园。一声哨响,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整队集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迈开步伐………
自然资源
阮桥镇斤沟村在80年代有过一次大规模石油开采,耗费了大量资金,后来好像是石油储存量小井口被封,不了了之。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千年不变之斤沟.颖淮论坛.2015-4-14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5 00:08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