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头湖,湖北省第三大湖,
嘉鱼、
江夏、咸安三县区交界处,位于东经114°10′—11415,北纬29°56′—30°07′;最大湖长18.1千米,最大湖宽13.3千米;正常蓄水位21.5米,面积161平方千米。
形成演变
历史上的斧头湖与西凉湖连为一体。16世纪以前,斧头湖与西凉湖、鲁湖相连。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初,潘家湾以下河段变迁激烈。簰洲上弯道凹岸不断崩塌,河弯日逐弯曲,簰洲湾顶北,簰洲下湾则凹岸出现淤积,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以后,整个簰洲湾逐渐向东北下移。20世纪20年代后,江岸崩退2.5千米,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就崩去20余米。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淤成大片沙洲,洲内夹一小河,南通九湾汇湖,北至东岭而入于江。
直至1950年,两湖之间仍有峡港相连,港长8.5千米,后因河槽淤塞,湖周围堤改造为排灌大渠,致使两湖隔绝。以王家庄至静堡嘴一带山梁为分水岭,将大湖一分为二,东北为斧头湖,西南为西凉湖。
20世纪60—70年代,沿湖各地共计围湖增垦19处,围垦面积达10526.67公顷。其中,咸宁县(今咸安区)在斧头湖周边修筑了向阳湖围垸、泉水湖围垸和滨湖围垸,围垦面积4486.67公顷;嘉鱼县在斧头湖周边修筑了东湖围垸、黄沙湾、金水渔场、三洲、东湖麻花塘、鲍家湖等7处围垸,围垦面积3336.67公顷;武昌县(今江夏区)在斧头湖修筑中间湖、枯竹海、四合垸、永丰垸、菱米垸等围垸9处,围垦面积2703.33公顷。围垦后的湖水面比20世纪20年代的湖水面缩小了50%。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斧头湖,地处
嘉鱼、
江夏咸安区、
嘉鱼县。最大湖长18.1千米,最大湖宽13.3千米。正常蓄水位21.5米计算,面积161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斧头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地处扬子台坪、大冶台褶带、武汉台褶束金口背斜南翼,以及鄂东隆起带,位于大幕山复式背斜北西部,从属于鄂南西向构造通山槽皱带。斧头湖北、东、南三面为丘陵山冈,湖西面为冲积平原和滨湖地区;湖形似斧。
气候
斧头湖水系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于幕阜山脉面对季风暖湿气流来向,地形抬升,促成该区域成为湖北省多雨和暴雨区之一。由于降雨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湖区降雨量自西北平原向东南山地递增。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1473毫米,降水时间主要集中4—9月。
水文特征
斧头湖最大湖水深4.3米,平均水深2.9米;湖岸线长430千米;正常蓄水位21.5米,湖容积3.05亿立方米。全流域承雨面积123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来水量9.28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斧头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24.59米(8月20日)。
20世纪60年代以前,斧头湖水质没有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影响,水质较清,地表水达Ⅱ类水质标准。2000年,斧头湖水质实测水质为Ⅱ类。2012年,实测水质为Ⅲ一Ⅳ类。
自然资源
鱼类
斧头湖湖区鱼类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胖头鱼、鳊鱼(武昌鱼)、鲫鱼、黄颡鱼、银鱼、鳜鱼、红尾鱼乌鱼、圆吻鲴等53种,是武昌鱼、青虾、中华鳖、圆吻鲴等鱼类的重要保护基地。
鸟类
斧头湖有水鸟44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水鸟多种,如中华秋沙鸭、西伯利亚红嘴鸥、环颈雉、大雁等。
植物
斧头湖有浮游类植物7门61种,浮游动物44种,底栖动物19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04种4变种,108个分类群,隶属38科65属。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双子叶植物22科31属48种3变种,单子叶植物12科30属52种1变种。108个分类群中,挺水植物65种,浮叶植物15种,漂浮植物9种,沉水植物19种。以上植物组成12个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类型。水草类植物中,主要有莲藕、菱角、蒿笋、芦苇、水葫芦、水浮萍、金鱼草、担草、蒲芹等;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3种(粗梗水蕨、野菱、莲藕)。
湖泊水系
上游
斧头湖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是淦河,亦称淦水。该河发源于通山县万家乡门楼村,向北流经77.9千米的弯曲河床,潺流至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龚家懈后注入斧头湖。其中,淦河沿途接纳了柏墩河、黄水河、龙潭河、杨下河、浮山河、洞口河横沟河等小河的来水,累计汇入湖泊的来水面积854平方千米。北枫港、贺胜河、王生茂河等小河流是入斧头湖流量较小的河流,均从湖泊东北方汇入湖内,累计来水面积384平方千米。
下游
斧头湖水从新河口流入金水河,通过33千米的金水河床,往北潺流至金口镇的金水闸。非汛期,开启金水闸,湖水自流入江;汛期,江、湖水位较高时,关闭金水闸,由金口泵站排入长江。
社会经济
斧头湖流域是湖北省粮、棉油、渔、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斧头湖流域工农业总产值达408.47亿元。进入21世纪,斧头湖流域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北省“两圈一带”及“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截至2012年末,斧头湖区周边有专业渔民和半农半鱼渔民6万余人,其中有两个单纯渔业村,纯渔民4506人,20世纪90年代,湖区全年渔业收入不到1000万元,到2012年跃升至6000万元,占沿湖居民总收入的35%以上。
湖区治理
1956年,孝感行署设立西凉、斧头湖管理局,驻嘉鱼县新街镇,主要管理西凉湖、斧头湖渔业养殖和湖面捕捞。由于斧头湖是跨界湖泊,湖北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11月设立湖北省斧头湖管理站,隶属省水产局,办公地点设在武昌县山坡镇大嘴村。1995年5月,斧头湖管理站迁至咸宁市东门渔场。2004年8月,斧头湖管理站更名湖北省斧头湖管理局,下设麻花嘴、伍家嘴、大嘴、梅花洲4个渔政站。
2010年起,咸宁市、县林业部门根据国家湿地保护与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开始对斧头湖湿地的勘察、调查摸底。国土部门加强湖区周边的采矿管理,规定在湖区周边1000米以内不许开采任何矿产资源。2010年,咸宁市人民政府在市水务局内增设湖泊科。2012年10月1日,《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颁布。21世纪以来,咸宁市加强湖泊和入湖主要河流的管理。2012年,咸安区水利局成功拆除违建鱼池3.33平方千米,扩宽河道110米。
2023年5月,湖北省副省长
陈平担任斧头湖河湖长。
2024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在斧头湖等生态区和部分建设区湖泊的重点区域,建设环湖道路及植被缓冲带。
景观景点
笔峰塔位于斧头湖南宝塔镇严家嘴,始建年代不明,尚存之塔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塔为砖石结构,八角七层楼阁式空心石塔,塔高17米,内设66级石阶绕上五层。底层南壁设高2米、宽0.8米的券门,额题“直达蟾宫”。北面临门凿石为龛,龛顶饰双龙戏珠,并饰图案。北壁嵌石碑一方,高40厘米,宽80厘米,其文为重修此塔时,由在任县令所撰。五层以上已封固,六层、七层闭不可攀。五层天顶镌八卦图。除底层外,每层有圆窗4个塔内有石板台阶至四层眺望。
雷打半边山遗址位于湖东南咸安区官埠桥镇永利村伍家湾。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遗物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黑陶少许。纹饰以绳文为主,粗绳较多,次为细绳纹和间断绳纹等。可辨器形的有罐、鼎豆(古代食器)和鬲等,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至春秋之际。
孙郭胡城址位于咸安区向阳湖镇铁铺村孙郭胡对面岗地,为全国第二批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古遗址,普查时发现筒瓦和文化层堆积,并作为东周时代遗址保护。2006年,武广高铁规划从遗址南50米经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处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清理,发现了城垣、城楼护城壕、烽火台,并出土了大批铜箭镞、铜戈、铜剑等器物。
文化传说
湖名由来
南宋农民军领袖杨么,有一把宣花大金斧,重达九九八十一斤。他用此斧砍杀朝廷官兵,打了许多胜仗。后来,杨么被官兵围至斧头湖,官兵中敢捉杨么的不多,想得此斧的却不少。众官兵要杨么交出斧头,才能活命。杨么一想,命都没有了,还留此斧何用?于是他把斧头丢进湖中,顿时湖面像煮开了的水,冒着热气。斧头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头,后人遂把这座山取名斧头山,山下的湖形似斧头,俗称“斧头湖”。
又传说吴刚有次喝醉了酒,错把桂花树当成梭罗树砍,嫦娥一见急了,便将怀中的玉兔向吴刚抛去,吴刚忙用斧头一挡,斧头碰到兔嘴,兔嘴劈成两瓣。吴刚一时惊慌,斧头从手中丢落到长江边,砸出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大坑,天长日久,坑变成大湖,取名“斧头湖”。
文人诗赋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