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发令
1895年12月30日朝鲜王朝颁布的法令
断发令(朝鲜语:단발령),又称剃发令,是1895年12月30日(朝鲜高宗三十二年乙未十一月十五日)朝鲜王朝颁布的一项法令。这被认为是甲午更张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法令要求朝鲜境内所有成年男子剪断长发,易以西式平头,并以高宗诏敕的形式下达到全国各地,强制执行。断发令严重伤害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极大激化了朝鲜的社会矛盾,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
事件背景
1895年10月8日,朝鲜发生了“乙未事变”,亲俄的朝鲜王后闵氏(明成皇后)为日本人所杀,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内阁重新掌权,朝鲜君主李熙(高宗)形同傀儡。金弘集内阁以日本为后援,在“庶政刷新”、“移风易俗”的名义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延续“甲午更张”以来的近代化政策,历史上又称“乙未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学令、种痘令、开设邮局等。这些政策表面上看来是倡导文明开化,与西方国家接轨,实质上是日本为了加紧控制和吞并朝鲜、使之同化于日本而指使朝鲜的亲日政权所进行的“改革”。此时由于乙未事变的发生,朝鲜社会已是骚动不安,反日反政府的情绪十分强烈,而金弘集内阁进一步颁布的断发令,更激起了朝鲜全国空前的混乱。
“断发令”并非是临时制定的政策,而是作为朝鲜改革派实现近代化的重要措施而酝酿已久。早在1884年甲申政变期间,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人就颁布过断发易服的命令,只是这起政变很快被清朝驻军镇压下去而没有施行。1894年甲午更张以后,朝鲜政府先下令推广周衣、简化服饰,后来又命巡警穿西式制服,断发之说就在坊间流传了。乙未事变以后,实行新一轮改革(乙未改革),日本人和亲日派就秘密议定改革计划时,就有“急施断发令”一条。1895年11月,日本驻朝公使小村寿太郎进宫逼高宗断发,被高宗借“因山”(即为闵妃举办国葬)之故拖延。等到阳历新年即将来到时,金弘集内阁准备借颁布使用阳历的机会将断发的命令一齐颁布,终于下达了“断发令”。
经过
1895年12月30日(开国五百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朝鲜高宗根据内阁的决议,下诏断发,并自己率先垂范断发。另外他的太子李坧、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也跟着断发。“断发令”称:
“先断朕发于臣民,尔有众克体朕意,亦即断发,以成与万国并立之大业矣。”
随后,内阁又发布告示,阐明了断发的目的和好处,包括文明卫生、便利、清爽等。又停用网巾等旧式衣冠,鼓励人民穿着西服,而高宗则赐给百官西式制服。与断发令同时颁布的,还有实行阳历、建年号“建阳”等决议。
在断发令之前的社会风俗改革法令,虽然颁布全国,但遭朝鲜人民的抵制,朝鲜政府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严格实施。但这次的断发令一反往日,强制在朝鲜境内推行。关于断发令推行的过程,黄玹的《梅泉野录》有详细的记载:
十五日辛亥,上始薙发,命中外臣民,一切开剃。自周衣颁行以来,薙发之说渐作。十月中,倭使胁上早薙,上以因山后为期。至是(俞)吉濬、(赵)羲渊等,导倭围宫城,环理大炮,宣言不剃者屠之。上长叹,顾(郑)秉夏曰:“汝可剃我!”秉夏持铰刀,手剃上发,吉濬剃太子。令既下,哭声震天,人人愤怒欲绝,势将激变。倭人严兵待之,警务使许琎率巡检持刀拦路,逢人辄剃,又入人家,检觅殆遍,故非深藏者不得免。客于京者,出辄断髻,皆拾髻藏于囊,痛哭出城。凡被剃者非净削,但髻割发垂如长发僧,惟妇人童子不剃。
内部大臣俞吉濬出动大批巡检,并且日本兵持枪紧随其后,在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的道路上见行人即剃其发髻,拒绝者一律逮捕入狱。朝鲜各地方政府也派出“剃头官”,挨家挨户去剪没有断发的男子的长发。朴殷植形容当时的情形:“巡检周行村市,勒令剃发,呼哭相闻”。地方官吏为了讨好上司,千方百计强迫人民断发,因此断发令成为了“甲午更张”诸项政策中执行力度最强、范围最广的改革措施。由于许多百姓是被强制断发的,只是被巡警一刀割下了百会上的发髻,因此头发披散“如长发僧”,真正留西式平头的只是自愿断发的少数人。
本来,朝鲜遵奉儒家学说,与中国古人一样一直保有蓄发绾髻的习俗。《孝经》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强制断发,就是对父母的大不孝行为,就是亵渎朝鲜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更何况这是亲日内阁颁布的命令,是在日本人的指使下进行的,而日本人又是三个月前杀害朝鲜国母的仇敌,因此断发令是朝鲜人民坚决反对、万万不能接受的,正如朝鲜儒林领袖崔益铉所说:“头可断,发决不可剪”。断发令强制执行之时,人民哭声震天,很多人因为反对断发而被拘禁甚至被杀害。儒臣李道宰、崔益铉等人接连上疏反对断发令,无一例外被投狱。儒生李兴宰闻知断发令后奔入山中,痛哭气绝而死;儒生李凤焕反对断发,绝食七日自尽;报恩郡守李圭白断发后,其妾大骂他以后自杀;儒生安炳瓒自刎,并在衣袍上留下血书:“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宁为断头鬼,不作剃发人!”当时“终日风霾,哭声满城,小民被凌勒不忍愤怨,至有自决者。”人们将断发令称为“倭政”,将剪断头发的地方长官称为“倭观察使”、“倭郡守”,因而格外仇恨之。
更严重的是,断发令严重伤害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极大激化了朝鲜的社会矛盾,引发了朝鲜全国空前的骚动和混乱。更多的朝鲜人面对“断发令”奋起反抗。断发令颁行后不久,各地儒生和百姓就组织义兵,揭竿而起,不仅反对断发令,也提出驱逐倭寇、为国母报仇的口号,历史上将其称为“乙未义兵”(第一次义兵运动),义兵处决找到的断发官吏,其势迅猛异常。断发令正如加在柴堆上的最后一点火星,点燃了朝鲜人民的怒火。压抑已久的反日情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席卷朝鲜全国,金弘集亲日内阁风雨飘摇。
结果
断发令引发的全国性动乱使朝鲜的亲俄派得到夺权的可乘之机。朝鲜高宗李熙亦不堪日本人的压迫,在亲俄派大臣李范晋李完用的劝诱和密谋之下,于1896年2月11日乘坐妇女的轿子逃到了俄国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俄馆播迁当日,亲日内阁立即倒台,日本在朝鲜的地位迅速下降。高宗宣布总理大臣金弘集、内部大臣俞吉濬、军部大臣赵羲渊、法部大臣张博、农商工部大臣郑秉夏为“逆贼五大臣”,下令将其逮捕。其中金弘集郑秉夏当天即被愤怒的汉城军民所杀,其余亲日派亡命日本。朝鲜遂成立了以金炳始李完用等人为首的亲俄政府。新政府成立以后,便以高宗名义颁布诏敕,宣布“所有截髻之事,各随民便,毫无勉强;衣服冠履,亦皆任便穿用”,许多被强迫断发的朝鲜人恢复了长发,而各地因反断发而蜂起的义兵也被招抚并自行解散。1897年8月12日,朝鲜正式废止了断发令。
断发令虽被废除,但蓄发作为一种旧风俗也不可能长期保存。随着朝鲜社会的进步,不少人逐渐放弃了蓄发的习惯,改留平头,高宗本人在李完用等人的劝告下没有再留长发。安宗镐成为第一位王室理发师。当时崔益铉就曾上疏抱怨道断发令虽然被废除,“然而军人、学徒之依旧剃发,是又谁之所使哉?阔袖衣之永废,是又谁之所禁哉?”乙未义兵将领柳麟锡亦曾在1898年说:“所谓学徒兵丁,皆听削发,而一邦士大夫身上,已绝法服,而无形影乎!”从中可见当时社会的断发热潮。1902年(大韩帝国光武六年)9月6日,高宗严旨命所有军人、警察断发。当时有官员金鹤洙上疏反对断发,结果被高宗下令流配。同时高宗又强迫李道宰、申箕善、闵泳骏闵泳韶沈相薰李允用等高级官员断发,并威胁道:“否者剃头来!”当时人们称这些断发的官员为“圆头客”。1904年又命外交官断发。1905年,大韩帝国政府又颁布了在京敕、奏、判任官一齐断发的命令,1906年又命各地的郡守主事断发。1907年,大韩帝国纯宗李坧更是破天荒地举行了一场“断发戎装”的登基大典。尽管大韩帝国时期不断发布断发的命令,但大韩帝国始终没有强制百姓断发,因而断发的只是上层人士,绝大部分百姓都没有断发。日俄战争期间,在韩国的俄军就以是否留长发来辨别日本间谍,以至于很多僧人被俄军杀死,可见蓄发仍是当时韩国人的主要特征。而且1906年以后的义兵运动期间,义兵就专门杀死断发之人。当时韩国安东一名新式学校的教师断发后,因重新蓄发绾髻而在义兵袭来时保住了性命。1910年日韩合并以后,断发才在朝鲜半岛各个阶层全面推广。1911年6月有报纸曾形容:韩国人掀起断发风潮,不论城乡,断发都很盛行,甚至人们还把剃掉的头发卖到鸭绿江对岸给清朝人做假辫子。日本殖民机构朝鲜总督府并未强制朝鲜人断发,但是在1937年12月向朝鲜民众发出了削发、易服、使用阳历的总动员。蓄发绾髻的习俗还存在于朝鲜半岛的一些农村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7 19:13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