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头
唐代韩偓诗作
《新上头》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一位正行加笄礼、即将出嫁的女子的言行,前二句写少女婚期已定,所以她学梳新发型、试穿新衣服,少女的喜悦之情与忐忑之态,尽在不言之中;后二句写少女爱好心切、看来看去,反而疑惑起来。担心自己打扮的是否合适,因为没有把握,使去遍问旁人。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心理刻划,写得颇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品原文
新上头⑴
学梳松鬓试新裙⑵,消息佳期在此春⑶。
为爱好多心转惑⑷,遍将宜称问傍人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上头:按古代社会风俗,女子十五岁时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以簪束发,表示成年,名“加笄”,俗称上头。
⑵蝉鬓(bìn):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两鬓薄如蝉翼。
⑶佳期:指女子出嫁成婚之日。
⑷爱好多:特别爱美。心转惑:心里转而疑虑。
⑸偏:背着。宜称:好坏,合适与否。
白话译文
学着将两鬓梳得薄如蝉翼且试穿新裙,因为听说出嫁成婚的佳期就在今春。
由于想妆扮得更好反而疑惑不定,背着父母将装扮合适不合适去请问旁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得而知。《香奁集》中载有此诗,而集中作品多是诗人二十到三十八、九岁时,未中进士前所作,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在青年时代为一位正行加笄礼、即将出嫁的女子所作,这位女子的身份,或是诗人的玩伴,或是诗人的亲戚,亦有可能纯是个陌生人。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韩偓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心理刻划,写得颇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写这位姑娘新近才上了头,而因为古代通行早婚,所以就在这个春天,又要做新娘子了。既然已有消息,佳期在即,所以更有必要习惯于这种成人的妆束,于是学着梳那种薄如蝉翼的鬓发,试着穿新制的衣裙。少女们总是爱好的,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在游园时,曾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真是古今中外所有少女的心声,韩偓诗中这位新上头的姑娘也不例外。正因初试新妆,爱好心切,自己看来看去,反而疑虑起来,这种妆扮,究竟对自己是否合宜、相称。实在把握不定,就只好去遍问旁人了。诗歌很短小,但却一波三折,诗情婉转,读来生动有味。
诗人用富有特征性的举止,来生动地刻画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电影一样地推出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对镜梳妆打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这位姑娘这样装扮自己,原来是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头”佳期的到来。这两句是因果倒装,逆笔推挽,不仅使诗句显得跌宕多姿,更重要的是突现了这位姑娘认真装扮自己的动作,同时,第二句又暗用春天来衬托年青姑娘的朝气蓬勃,使这个形象充满生机,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精神状态。三句“为爱好多心转惑”,是全诗的关键,这一转折,不仅是绝句“起承转合”的需要,同时也根据主人公心理的逻辑变化。这位姑娘开始一意爱好,然而求之过急、过深,难免“转惑”,不知怎样才好了。对于一个只有十五岁的还是少不更事、缺乏主意的姑娘来说,这种变化十分自然。作者通过细腻的刻划,不仅进一步写活了这位女子,同时也指出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而最后一句“遍将宜称问傍人”,又是这种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的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位新婚女子,就与这位才刚要“上头”的姑娘不一样,心中虽然也有点“惑”,但她决不去“遍将宜称问傍人”,而只是“低声问夫婿”,不同年龄、不同情境的人,即使遇到类似情况,也各有不同的心理。两诗对照,可见其中道理,而更饶风趣。
名家评价
明·钟惺《唐诗归》:全是一片徘徊向赏之意(末句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迨吉有期,新妆乍试,明知梳裹入吋,而犹问傍人者,一生爱好,不厌详求,作者善状闺人情性也。至嫁后,则画眉深浅,问夫婿而不问傍人,同一爱好,更饶风趣矣。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新上头》一首写女子爱好心情,亦极工细。
作者简介
韩偓(约842~923):字致尧,又作致光、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遗,历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军入长安,光化三年十一月随唐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因不附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再贬邓州司马。昭宗被杀后,南依闺王王审知。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辞藻华丽,人称“香奁体”。有《香奁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