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傣那文”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现行使用的用以记录德宏傣语方言的文字。其前身为“
傣哪文”(老傣那文),因经过改进,增加了一些字母、改变了一些字母的形体,已与“老傣那文”差别很大。
公元14世纪初,“勐绷”(绷地)傣族僧侣根据当地傣族发音特点,以巴利文为基础、参考
缅文创制出一种文字,因“勐绷”傣族自称“傣绷”,这种文字便是“
傣绷文”。后来,这种文字逐渐扩散至怒江(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所有使用泰语大泰方言的傣族,这些地区曾被“勐卯龙”(汉译“麓川国”)统治过,傣族均自称“傣勐卯龙”或“傣卯龙”,后简称为“傣龙”,“傣龙”直译为汉语是“大傣”;所以,“傣绷文”又称作“大傣文”或“大泰文”。
操泰语大泰方言的傣族当中,靠近北方的部分与
华夏民族交往频繁,与华夏民族一样习惯用毛笔写字,圆体的“傣绷文”字母为适应毛笔书写,逐渐变为略带方体的字母,因这种字体主要流行于北方傣族,“北方”傣语为“勒”、“南方”傣语为“德”,北方傣族在南方傣族面前自称“傣勒”,使用的文字便是“傣勒文”(即“北方大傣文”或“北方大泰文”);“傣勒文”被汉族音译为“傣那文”或“
傣哪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其境内能与境外民族互通的少数民族文字均被列为改革对象,新政府派语言学专家周耀文对“傣那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等于重新为傣族创制了一种外形酷似“傣那文”的新文字,改革后的“新傣那文”率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推行,因此也称“德宏傣文”。
“新傣那文”在“老傣那文”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声母、39个韵母和6个点撇式声调符号(后又改用6个拉丁文字母表示声调)。“新傣那文”有30个字母和5个声调符号,音节之间有小空格。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
原有傣文不表示声调,1954年至1956年改进方案中使用6个点撇式调符: ͐◌、˸◌、◌̌、◌̀、◌̇、◌́;1956年至1963年改为5个字母式符号:ᥰ、ᥱ、ᥲ、ᥳ、ᥴ;1964年又恢复使用:◌̈、◌̌、◌̀、◌̇、◌́;1987年起又改为:ᥰ、ᥱ、ᥲ、ᥳ、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