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货币政策是指新加坡货币当局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方针、政策。新加坡没有中央银行,有关中央银行的各种职能由政府设立的金融管理局和货币发行局分别承担。因此,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局和货币发行局双方共同实施货币政策。新加坡货币政策的目标是: 实施货币和汇率政策以稳定货币,实现非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金融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发展一个有竞争的、进步的金融业。
1970~1985年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新加坡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它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在70年代前半期,为了控制高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新加坡金融部门的管制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政策努力减少银行存款的增长,提高最低现金比率,又颁布了银行信贷的数量和选择性限制的条例,同时,金融管理局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其次,新加坡政府限制国内银行占有外国资产的数量。这些措施在70年代前半期有效地限制了货币的快速增长并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通过信贷控制和储备金要求等措施来限制货币增长的做法,与新加坡发展和深化金融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随通货膨胀压力的减轻,政府开始采取市场手段来代替这些直接控制措施。从1975年开始,随着金融和外汇市场的自由化,新加坡谨慎地从直接控制的货币政策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调节政策。1975年,取消了信贷指导方针,1978年,完全取消外汇管制。新加坡在70年代下半期还采取对商业汇票的再贴现 (尤其对出口部门) 及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等手段,取消了对利率的限制,银行可以自己决定存、贷利率,但市场上有二种利率基本上在影响着银行利率的变动。一个是货币管理当局对银行的贴现和
再贷款利率; 另一个是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时,新加坡还采取汇率政策。
设立汇率目标,并对外汇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为了保持新元汇率的稳定: ①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率;②通过公开市场买进卖出新元或美元,以及吞吐政府债券来影响利率和新币供应量;③实行公积金制度。新加坡汇率政策,在经济起飞时期,成了维护有效的货币控制和实现
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进入90年代,新加坡货币政策仍然以汇率政策为重要工具。汇率政策宗旨是,在强劲的经济增长之中,保持通货膨胀在可控制的范围以内,防止经济过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