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孝道》是京华出版社2011年出版,从《孝经》直接讲到现代智慧,这种转换是希望古为今用、执古御今,让现代人能用上《孝经》的智慧,是为现代人的人生、事业的成功进行针对性的现代解读。
朱翔非《新孝道》以《孝经》原文内容为出发点,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现代人的“新孝道”:既阐述了《孝经》的来历,子女对父母的孝,父母对子女的教;又将孝亲与现代生活、工作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朱翔非提出了孝道与中国人的信仰关系。
《新孝道》解释的是《孝经》,讲的是孝道。一般说来,为了让孩子孝顺,父母会对孩子说:在你小的时候(很多母亲还会提到孕期的反应),我们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辛苦,将心比心,你必须要学会报恩,要懂得孝顺。最有代表性的劝孝辞基本上都是这个路数。这个说法摆事实讲道理,很直观,也很有效,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经不起反复琢磨。扪心自问,父母养育孩子尽心尽力,难道真的是贪图孩子长大后的回报吗?即使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农业社会,说父母对孩子的爱主要是功利性的,也是对人类这一伟大天性的亵渎。很多父母用功利化的观点要求孩子孝顺,一方面是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出的权宜之说,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父母他们对孝道的理解存在偏差。
照理说,一个民族,总该有一两本人人共同必读的书,西方有一本《新约》,回教亦有一本《可兰经》。中国呢?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如果没有一两本共同必读的书,这对一个民族前途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从汉朝开始,初入小学,中国人便有三本共同必读的书,一是《论语》;另一本是《尔雅》,它是当时供人翻阅的一本字典;第三本则是被现代人遗忘得彻底的《孝经》。直到南宋,朱子读到此书的时候,他说,不读此书,不得为人。由此可见《孝经》在中华人文精神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翔非,笔名孔阳,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史学博士后。研究范围涉及经学、理学、史学等领域。现任北京四中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几年来,开有《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孝经》、《国学概论》、《国学与现代生活》、《国学与家庭教育》、《居家礼仪》等课程,并为中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北京市教学骨干做过多场国学讲座。2010年7月与8月,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中华孝经》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