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客观社
美术团体
新客观社(Neue Sachlichkeit)是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的美术社团。出现于1923年。在德国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艺术家们的画上出现了讽刺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被称之为“新客观”艺术。新客观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社团,而是一个展览会的名称。提倡用写实手法描绘客观现实,但不是客观描述,而是对战争的后果、腐朽不堪的社会、对失去人性的现实、对市民的庸俗气猛烈的抨击。受到桥社和青骑士的影响,但他们主张和前人的表现主义不同,更注意细节的真实性,不排斥抽象手段,而是让抽象语言服从于真实揭示客观现实的要求。
概念简介
新客观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幻想破灭的产物。“新客观”作为一个展览会的名称,其组织者曼海姆市艺术馆馆长G.F.哈特劳布曾解释说:“新实际主义名副其实地提供社会主义的风情,愤世嫉俗与屈从乃是新客观的消极面,积极的一面乃是体现在作为完全客观地攫取事物的直接的现实性的热情之中。它建筑在物质基础之上,不赋予理想的色彩。”新客观社曾受到桥社和青骑士社的影响,但其更注重以写实的手段描绘客观现实。在G.格罗斯、O.迪克斯和M.贝克曼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中 ,严峻的感情和毫不含糊的细节描绘构成了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
历史背景
一战结束后,德国政治形式变得十分复杂。君主主义者的右翼和共产主义者的左翼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新成立的共和政府虽然在两派之间采取中间的路线,但是也同时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军国主义威胁,也不能抑制急剧的通货膨胀。一些激进的文学艺术家们同情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寄希望于一个美好社会来解决各类问题,因此他们多数选择了站在左翼一边,在表现主义与革命热情的激励下,战后几乎德国的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新的艺术家团体形成。1924年,德国的政治形势急剧地向右转,艺术家们的乌托邦主义变成了悲观失望和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新客观”的讽刺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在1919年柏林的一份艺术刊物中有一篇评论写道:“这一小批青年艺术家最大的特征也许就是独树一帜,追求极端的真实主义。这种真实主义力求作品正确无误,不附带任何感情色彩,作者不许留下任何个人风格。”
代表人物
乔治·格罗兹
格罗兹一生充满矛盾,他的成就和失败、伟大和影响,甚至包括他不幸的结局都充满着两重性。他是桥社画家奥托·缪勒的学生,1909至1910年在德累斯顿萨克森美术学院学习,后来他也曾在柏林皇家美术学院与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在那里他画了很多显得阴沉而灰暗的柏林夜生活的作品,预示了他后来在艺术上的发展。毕业后,他为一家幽默杂志画讽刺画。1914至1916年,在德国军队中服役,但天生的反叛性格让他在那里差点被枪毙。当达达主义波及柏林时,他积极的加入了这个政治性很强的运动,成为达达杂志的出版人之一,在政治上他站在了左翼的一边。1925年,他加入了新客观社现实主义艺术的行列,成为新客观社的主将。
“格罗兹的作品除了少数油画以外,主要以用黑白素描勾勒的漫画为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构思和布局自出机杼,很辛辣、幽默和诙谐,又有很浓的艺术趣味。”二十年代的格罗斯是左倾的,他猛烈抨击现存社会,在作品中表现对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的嫌弃与厌恶,他揭露和讽刺,在揭露和讽刺后面又较少给人以鼓舞和前进的力量。
法西斯上台以后,格罗兹被迫于1933年离开德国到美国避难,在纽约大学生艺术联盟教书。由于远离火热的斗争环境,失去了政治讽刺的对象,他的革命的热情逐渐消失,因此他后期的作品失去了战斗气息。
奥托·狄克斯
马克斯·贝克曼
贝克曼是一位风格很繁杂的画家,新客观社只是他艺术风格与成就中的一部分。贝克曼很注重表现三度空间。他认为对他帮助最大的是深入空间,必须把高度、宽度和深度都移到他的画面上来,只有这样他才能反映空间的无穷。在学生时代,贝克曼曾花费很大工夫研究德国、尼德兰早期文化复兴和十七世纪的艺术品。他也曾去魏玛、巴黎等地看过不少印象派和现代派的艺术作品,其中最使他着迷的是德拉克洛瓦的画。之后他仿造德拉克洛瓦构思和制作大幅的宗教题材、古典题材和现代题材的油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贝克曼参了军,惨绝人寰的战争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战后他的作品中表示出对强权和暴力的愤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30 10:35
目录
概述
概念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