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赫图阿拉城
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景点
新宾赫图阿拉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城西16公里、永陵镇东4公里的苏子河南岸景点。
阿拉城位置
现有汗宫大衙门、白旗衙门、汗王井、东西荷花泡、显佑宫、地藏寺、满族历史文化长廊、满族老街等景观。旧城南门和城中古庙等古迹已修葺一新。
阿拉城介绍
赫图阿拉城是后金开国的第一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更是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女真族山城。是后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的中心,被视为清王朝发祥之地,满族兴起的摇篮。城内有清王朝第一座帝庙、孔庙(文庙)等七大庙宇,500多年前的汗王井,是中国罕见的明代早期木结构泉水井。它首创布椽筑城法,开创了大清建都之制等。在研究清前史、艺术、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赫图阿拉城独一无二的清前史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使景区集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旅游度假、观光游览、水上游乐、主题公园、人造景点于一体,凭借在清前史中的特殊历史地位,赫图阿拉城闻名遐迩,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来此,亲笔题诗“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每年海内外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满族风情节,游人如织,景区年接待游人达50多万。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而事实上,它却也建在横岗之上。“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手扶古城墙垛口,极目远眺,你不难想象当年康熙皇帝东巡祭祖时来此的那种心境。赫图阿拉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其中位于城北的“汗宫大衙门”是全城的“心脏”所在。它欲称金鸾殿,又叫尊号台,是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称汗”的地方。置身其间,但见八角飞檐冲天而起,御座、御案闪闪生辉,气势辉宏。另有两处景致让人拍手称奇:殿左侧断崖处有一深潭,面阔水幽,荷花争艳;殿右侧陡坡下是一池塘,清水粼粼,鱼虾竞游,名曰“神龙二目”。
内城中部地势低洼,形若盆地,有全城唯一的饮水井。井深丈余,井水充盈,俯身可取。因传现在井下之木板框仍是当年努尔哈赤时所为,故名“罕王井”。赫图阿拉城西南角建有普觉寺,即关帝庙。寺内雕塑生动,贴金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之日,各地进香者、朝拜者如潮水涌来,蔚为壮观。
人们追忆历史上辉煌的后金第一都城,但却更喜欢现在古朴自然的老城。因为,虽然城内的古建筑都是按历史原貌恢复,但其中毕竟有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景致。比如满族舞蹈、婚俗表演,比如农家小院满族饮食,无一不体现出浓郁的满乡风情。
起源
起源与形成。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但满族发展的历史却很久远。历史上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纪初,被蒙古族灭亡的金国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接族源)。
到明朝初期,原来就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滨的女真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明朝和朝鲜掠夺的欲望和交换的要求,逐渐结成新的联盟,开始了频繁的南迁。重新分布于长白山周围和辽宁省的东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定居,并以农耕业为主。
以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大金国”,完成了满族统一的大业。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
景点
汗宫大衙门
汗宫大衙门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地方,始建于1603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这里登基称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为天命。努尔哈赤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治理国政,研究军机,接纳降臣,为进军辽沈统一东北女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伐明。第二年(1619年2月),明朝派八万兵马号称47万大军围攻赫图阿拉,当时努尔哈赤仅有6万兵马。权衡敌我后,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以少胜多打败明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大战。努尔哈赤在这里定都之后,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迁到界凡城、萨尔浒城,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定都沈阳,在这些都城当中赫图阿拉城被称为老城。
文庙
文庙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的七大庙之一,也叫孔庙,是清代第一座孔庙。一个满族的首领对汉民族的文化先师如此虔诚,其目的是为了政权的统治的需要。
努尔哈赤为加速后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采用宗教手段,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原汉文化,对儒教汉文化推崇备至,赫图阿拉城建城不久就在内城东南隅高阜上修建了文庙。当年的文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但已在战争中毁掉,这座文庙是在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貌复建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祀至圣先师孔子,配祀复、述、宗、亚四圣及闵、冉等十二先贤。东西房供奉先儒77位,先贤79位。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三间,供奉先师祖先。供奉着先儒77位;先贤79位。文庙曾为满族吸收汉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劳。当年,这里芹澡辉煌,钟鼓齐唱,香烟燎绕,善男信女拜谒不绝。
普觉寺(原称关帝庙)
位于赫图阿拉城内城南门里路北偏西20米左右,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是后金国初七大庙之一,是清代第一座关帝庙,是赫图阿拉城现存的主要古建筑群之一。它反映了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庙垣东西宽35米,南北长51米,占地1,785平方米。二进院落,原建筑由前至后依次为马殿(山门)、钟鼓楼、关帝殿、东西配房(讲经堂、厨房、客堂)、佛殿、东西禅堂9座建筑,建筑面积593.43平方米。山门前有旗杆石。
马殿,即山门,硬山式青砖瓦建筑。面阔3间8.5米,进深6.5米,建筑面积55.25平方米。明间为穿堂门,东西次间是关羽坐骑,殿顶有吻兽饰件。马殿东西两侧设角门两座。
钟鼓楼,位于庙垣东南、西南角,歇山式方台方形建筑,边长4.85米,建筑面积23.52平方米。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关帝殿,位于前院正中,面阔三间10.90米,进深10.20米,建筑面积111.18平方米。硬山式青砖瓦建筑,殿顶有吻兽饰件,有前后廊步,三步垂带式台阶,台基东西9.6米,南北10米。殿中供俸关羽摞须持兵书坐像,东次间塑马良、关平,西次间于吉、周仓,均为侍立像。
东西配房,位于关帝殿前东西两厢,各三间硬山式建筑。面阔11米,进深6.5米,建筑面积71.50平方米。东为厨房与客房,西为讲经堂。
佛殿,是最后一层殿,乾隆三十三年(1768)增建,硬山式青砖瓦建筑,殿顶有吻兽饰件。面阔五间17.60米,进深9.20米,建筑面积161.92平方米。有前廊,后廊步阔在室内。明间供释迦佛,左右塑文殊、普贤菩萨;东次间塑观音;西次间塑地藏王。东西稍间皆以墙隔为独立间,东塑九圣神及十八罗汉;西塑三霄娘娘
禅堂 ,在佛殿前东西两侧,乾隆三十三年(1768)增建,硬山青砖瓦建筑。面阔2间5.6米,进深6.7米,建筑面积37.52平方米。
1986年,由省、市拨款维修,恢复原貌。大雄宝殿(后殿)5间,由塑:中为释迦牟尼,其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东间供观世音菩萨,西间供地藏王菩萨。五尊佛的塑像金光灿烂,佛光普照。庙宇的全部建筑已翻建一新,山门与院墙全部新建,使其成为辽东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相关词条
日俄战争 光绪关 羽 努尔哈赤 清永陵 世界文化遗产
关帝庙 皇太极金銮殿 孔庙萨尔浒大战 兆基缔
孝庄文皇后赫图阿拉嘎拉哈 供释迦佛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新宾赫图阿拉城.百度地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5 20:00
目录
概述
阿拉城位置
阿拉城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