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城遗址
河南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魏长城遗址,是魏惠王于公元前256年,由今原阳县经郑州管城,向西南过荥阳、巩义到新密,修筑一条100余千米的长城。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历史沿革
魏长城位于管城、荥阳、巩义、新密一带,为战国时期魏国修筑的防御工事。公元前364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开封),为了防御西邻秦国入侵,于公元前256年,由今原阳县(当时黄河在此北流过)经郑州东部,向西南过荥阳、巩义到新密,修筑一条100余千米的长城。长城依地形山势就地取材,分别由土、砖和石块筑成。郑州地区现存魏长城遗存,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之一。
长城是军事防御设施,由城墙演变而来,中国最早开始修筑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当时各国为了争霸和防御外敌,纷纷沿国界修筑长城,形成壁垒林立之势,当时有楚长城、魏长城、齐长城、秦长城、燕长城、赵长城等,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将北方各国的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而中原各国长城逐渐废弃。
史料记载
《史记·苏秦传》记载: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长城之界”。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保存现状
管城段
管城段魏长城即青龙山魏长城遗址,青龙山岗高近50米,在岗南侧半坡上,发现一个有沙性粘土分层夯筑而成的带状夯土遗迹。该遗迹残长50余米,宽20米,残存高度0.7米,北到青龙山岗顶,被七十年代修建的军事工程叠压,东南部被修路取土破坏,夯层厚度8-12厘米,夯窝较平。包含物有泥质绳纹陶片,以灰陶为主,红陶较少,器形有豆柄、大口瓮、宽沿盆、板瓦等。根据夯土遗迹的形状、结构及包含物分析,为魏长城遗址的一部分。
新密段
新密段魏长城从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米村镇茶庵村起,经五岭寨风门口,沙岗、香炉山,北至郑州市荥阳崔庙镇王宗店村,全长约5.8公里。这段魏长城依山而筑,横穿许多地势险要的山谷。墙垣为青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墙基宽2.5米,最高处2米有余。远远望去,逶迤茫茫,魏长城如苍龙,盘卧青翠山中,诉说那一段烽火岁月的悲壮往事。
保护措施
2001年包含管城、荥阳、巩义、新密段的魏长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6月,管城段青龙山魏长城遗址由郑州市公布为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07月,新密魏长城遗址由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开发
2022年10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62条长城主题精品线路,全面展现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生动呈现万里长城之美。其中,河南省郑州市新密魏长城文旅融合区列入“长城自然生态休闲之旅”。
新密市从2021年开始实施魏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包括中原长城数字化展示体验馆建设项目和魏长城(新密段)保护利用建设项目。2022年3月以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新密段)建设保护利用规划》《新密市魏长城文旅融合示范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先后通过专家评审,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项目建成后,进一步探索了长城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塑造“万里长城”整体形象,讲好长城故事,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将更好地向国内外宣传推介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早期长城根脉的历史文化形象、传承弘扬长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伟大精神价值,加快构筑重要文化高地,展示新密形象,彰显文化自信,让新密更加出彩。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9 15: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