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流遗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开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
历史沿革
1972年9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密山兴凯湖新开流东约1.5公里处,发现新开流遗址并进行了挖掘。
遗址特点
综述
文化层
新开流遗址东北部略高,向西渐低,文化层堆积西北部较厚,东部渐薄。地层可分3层,第一层为黑色耕土,0.15~0.25米,质松散;第二层为黄褐,0.20~0.35米,质地疏软,出土大量早期的陶片、压制和磨制石器,骨、角、牙器,以及兽骨、鱼骨等;第三层为黑褐色土,0.23~0.39米,质地紧密而有粘性,遗物较少。
新开流遗址有明确的文化层堆积,属于上层(第二层)的遗迹有基葬31座。下层(第三层)的遗迹有鱼窖和墓葬。虽然下层出土遗物较少,但仍可见两层的区别。反映在陶器上的特征是:上层陶器有夹砂灰褐陶和夹砂黄褐陶两类,其中绝大部分是夹砂灰褐陶,另有少量的泥质红褐陶。陶器的纹饰极为丰富,各种纹饰很少单独出现,大多是几种纹饰组合起来装点器物。鱼鳞纹或菱形纹为主体花纹时,其组合尤为多样。除部分陶器的纹饰仅饰于器身上部外,多数饰于器口至下腹部。少量陶罐口沿还饰刻划纹、圆窝纹。有的陶罐通体布满花纹,仅个别陶器为素面。花纹的组合都是将不同纹饰自下而上分层装点。陶器纹饰的典型代表是鱼鳞纹、菱形纹、点纹、短条菱形纹、小长方格纹、网纹等。此外还有凸波折纹、三角纹、凹弦纹、凸弦纹、附加堆纹、指甲纹、刻划纹等。其中鱼鳞纹和菱形纹是纹饰中数量最多、组合形式多样的纹饰。陶器种类单一,仅有罐、钵,形制也少变化。陶罐大多上腹大,下腹缓收成平底。也有作直简形的,器口或直或微敛或稍敞。常见器形为简形罐、直口罐、敛口罐、侈口罐、折沿罐。下层陶器数量较少,陶器质地主要是夹砂褐陶和夹砂黄褐陶两种。典型的陶器纹饰是大而深的刻划菱纹、三角纹、短竖纹、折线纹。此外,还有拍印三角纹、方格纹、菱形纹、戳刺椭圆窝纹、细凸弦纹、细附加波纹。一般均施于器身,有的口沿饰刻道、戳刺纹或三角纹。并有少量与上层相同的鱼鳞纹、菱形纹等。器形仅见罐类,为直口、厚唇、厚胎,有的罐做出短沿侈口。上层出土的石器工具以压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和直接打击法制作的石器较少。有压制柳叶形凹底石(宽身窄底)、桂叶形石铁、带石、形尖状器,有柄圆头刮削器,一面隆起的磨制石斧等。下层石器中,石铁、尖状器刮削器等较上层少。
文物遗存
骨雕鹰首
1972年,黑龙江省博物馆于密山县新开流遗址发掘出土并收藏骨雕鹰首。长7.3cm、宽2.5cm,呈弧状,一端呈弯钩状,为鹰嘴,延伸至鹰眼下方,上有数道划线,为嘴上的纹路;鹰眼大而圆。
角雕鱼形
新开流遗址,出土角雕鱼形1件。将鹿角纵劈一半,两侧磨光,前端斜收似鱼头形,后段上翘,由两侧削窄,末端稍宽,中有缺口,似鱼尾,全形像一条在水中游的鱼。
骨、牙、角器
新开流遗址出土骨、牙、角器较发达,其中骨鱼、鱼卡、两端器、骨(角)穿针、牙刀以及牙饰等都富有特色。
慕葬
新开流遗址发掘慕葬32座,其中31座出于上层(第二层),1座出于下层(第三层)。葬式中一次葬与二次葬,仰身直肢葬与屈肢葬并存,以及附葬制,都使此类文化自具一格。
鱼窖
新开流遗址发掘鱼窖10座。
生产工具
新开流遗址出土具有形制大体相似的石镞、尖状器、刮削器、石斧、石凿等生产工具。
研究价值
新开流遗址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鸡西文化之源,挖掘新开流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文化
新开流文化
新开流文化,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黑龙江省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江地区。分为早晚两期。发现墓葬均为长方形或方形浅坑竖穴葬。葬式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少数有屈肢葬。新开流文化为黑龙江省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器以压制细石器为大宗陶器主要为简形罐、钵,纹饰较为繁杂,,刻划纹、戳印纹,以鱼鳞纹、菱形纹最具特色。经济以渔猎为主。
保护措施
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新开流遗址原址建起了一块新开流遗址石碑。与兴凯湖一起成为自然和人文景区。
2019年10月,新开流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新开流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密西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新开流遗址,大约用时55分钟,路程约55.8千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