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越剧团
新昌县越剧团之一
1949年12月在县文化馆的组织下新昌县越剧团成立,1978年,新昌县越剧团重新恢复,由何月卿任团长将原来的女子越剧改为男女合演。1979年至1980年,剧团从男女合演,直至恢复女子越剧。1980年秋,因原有行政、业务领导退休改由潘德军任团长,进行内部组织整顿,以及开办越剧训练班等工作。1987年,越剧调腔合并成立“新昌县艺术学校”按“一树两花”演两种戏的设想改革戏曲而延续演出。
历史渊源
1949年12月,新昌人民文化馆组织返乡艺人,成立县基本剧团,在城隍庙开办戏馆,进行戏曲改革和政治学习。当时剧团阵容相当整齐,在黄香娟(旦)、邢艳芬(旦)、周亚卿(小生)、张桂卿(小生)、杨琴芳(老生)、杨桂芬(老生)等颇有名望的演员参加。1950年春,省内外各地竞相组织基本越剧团,派员来新昌招聘演奏员,上述各员均让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聘走,导致新昌县基本越剧团解体。
1951年3月,新昌县人民文化馆正、副馆长吕家振、王以强根据新昌优势,以民间女子越剧戏班“天新舞台”为基础,再度建立“姐妹班”性质的新昌县群力越剧团。主要演员有张水芬(旦)、莜蝴蝶(旦)、何月卿(文武小生)、竺醉云(老生)、潘绿香(老生兼大面)、叶笑笑(小丑)、石金铃(小丑)等等,阵容整齐。并组织新文艺工作者(当时对从事文艺工作的知识分子的总称)林丁(编导)、蔡天籁(作曲)、张景良(作曲)、吕槐阳(美术)等,与民间艺人结合,进行越剧改革工作。同年八月,剧团以《皇帝与妓女》- 出新剧参加绍兴地区首次戏曲大演并获奖。为此,于当年十月,经绍兴专署批准,剧团改为集体性质的新昌县越剧实验剧团,正式任命新昌县人民文化馆馆长梁桢兼任团长。1952年8月,县按照省文化局指示,举办民间艺人训练班,有学员100余名参加。结业后,除充实越剧实验剧团外,期于受训人员另组一个新的群力越剧团。(该团1953年9月,支援山县,成为该县的基本剧团)。
1953年3 月,实验剧团首次赴杭州江干区劳动剧场演出,获得成功。1955 年,实验剧团更名为新昌县越剧团,成为县属艺术团体。1956年,由文化馆干部石永彬负责举办首届越剧训练班,培育新人28名,使剧团兴旺起来。1958年10月,新昌与嵊县合并,原新昌越剧团改称嵊县越剧一团,原嵊县越剧团称二团,由两县青年演员另组一团为越剧三团,三团主要演员有沈祝平(小生)、钱金缘(小生)、钱秋华(老生)…·都为越训班新人,与嵊县越剧团青年演员共组强大阵容。与调腔剧团、群乐京剧团、浙江浙升绍剧团共组嵊县艺术院,驻地仍在新昌艺术院。当年,越剧一团因坚持上山下乡为政治,为工农兵服务成绩优良,荣获县先进单位称号。
1961年11月,新昌恢复县制,原新昌越剧团奉调宁波,成为宁波专区越剧团。县重新以原新昌籍青年演员为基础,充实戏校部分学员,成立一个全团仅17周岁的“新昌县越剧团”,在县委、县府重视下,派员常驻剧团加强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改编和排演出《谢瑶环》、《王昭君》、《杨乃武与小白菜》,现代剧《红色宣传员》等大、中、小型剧目26个,出县至宁波、绍兴、杭州、台州等市、县巡回演出,使剧团再兴旺,荣获五好剧团的称号。文化大革命期间,越剧遭砸烂,剧团被撤销,留下的少数人与调腔剧团合并,组织“新昌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转为全民所有制艺术团体,全体成员转人国家编制。
1978年,新昌县越剧团重新恢复,由何月卿任团长,将原来的女子越剧改为男女合演。当年剧团带着《于无声处》、《挡马》两剧参加“浙江省春节拥军慰问团第六分团”赴绍兴、诸暨、上虞、嵊县等地慰问演出。1979年至1980年,剧团从男女合演,直至恢复女子越剧。在这期间,剧团开办越剧训练班,首次出省赴上海大庆剧场、淮海剧场、虹口剧场、芦湾体育馆等场馆演出,历时三个月,演出《钗头凤》、《贩马记》等剧,获得上海文艺界,浙江省、上海市新闻界以及观众的好评。在沪期间演职员遍访在沪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尹桂芳、张桂凤、戚雅山、毕春芳、徐玉兰、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彩凤、周宝奎等,艺术家们也一一来团回访,指教或认徒。
1980年秋,因原有行政、业务领导退休改由潘德军任团长,进行内部组织整顿,以及开办越剧训练班等工作。至1985年在短短的五年时间中,剧团对剧目做了大幅度的更新,通过编剧、改编等途径,先后上演了《清官谱》、《汉玉壁》、《碧玉桃花》、《人妖鉴》、《李商隐》、《三美图》、《何文秀后传》等具有越剧特色的大型剧目13本,另有现代剧《田老三说媒》1本,除继续办好上期越剧训练班外。再于1980年至1983年先后再举办二期,共训练出新生力量44人,新建成演职工宿舍四层楼一幢,计53间,约900平方米。剧团坚持立足本地的服务方向(据1983年统计上演场次为398场,其中在本县下乡演出为150场,占总数的48.5%),还聘请浙江著名导演胡汝慧、胡其娴来团指导,积极为出省演出做准备。1983年秋,赴杭州新中国剧场上演《汉玉壁》、《贩马记》、《碧玉桃花》三剧,主要演员分三层排列,第一层为蒋雪芹(小生)、陈明明(旦)、罗水娟(老生)、王金燕(旦)、钟永林(小丑)、费洪森(老生);第二层为新生力量,王玲君(旦)、吴秋瑾(小生)、裘孟超(小生)、陈秀英(旦)、石丽丽(旦)、俞爱妃(小生)、董瑶君(老生)……等。阵容之整齐于新昌来说,可谓空前。其时正遇“省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回国在杭演出的情况下,还取得了12场演出8场全满的(12场平均上座率达95%)的效果。
1985年,县委宣传部,县经济协作办公室领导,亲率剧团进人杭州、上海、无锡、苏州、镇江、常州、南京等全国著名的工业大城市演出,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中,直接为开发山区县经济作出有益贡献。5月,在上海大庆剧场演出期间,为支援非洲灾区义演一场。届时,剧团被杭州、上海等地的领导和戏曲界同仁共誉为:团风好,路子正,既出人,又出戏的来自越剧故乡的好剧团”。《南京日报》《无锡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浙江经济生活报》、《浙江广播电视周报》、《戏文》等15家报刊杂志为此多次发表赞誉文章。10月,《李商隐》一剧,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节演出,获剧本、导演、演员等待八项大奖。上海和省电台为《钗头凤》、《碧玉桃花》、《清官谱》.《李商隐》等数部大型剧目录音。省电视台为《贩马记》、《汉玉壁》、《三美图》3部大型剧目,《楼台会》、《拷红》、《回十八》3个折子戏录像,其中蒋雪琴与陈明明主演的《贩马记·写状》一段唱腔,由中国音响公司制成唱片发行。剧团坚持自力更生培育新人,使阵容不断更新,涌现出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演职员。
1979年至1987年间,参加市历届戏曲节和文艺会演,获11个剧本奖、17个演员奖。参加省“小百花”省戏剧节调演,有8名演职员获奖。1987年,越剧、调腔合并,成立“新昌县艺术学校”,按“-树两花”,一-团演两种戏的设想改革戏曲而延续演出。
1987年,与调腔合并,成立“新昌县艺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越剧人才,如88届蔡浙飞(供职浙江小百花)、92届杨婷娜(供职上海越剧院)、93届陈聪(曾供职舟山小百花、新昌调腔剧团)等。
2000年,重新招收了一届越剧训练班,培养了一大批越剧新秀。被聘至绍兴市小百花越剧团的章青青、何梦莱、丁媛,聘至新昌调腔剧团的王赛熠、俞佳惠等是为其中佼佼者。
2010年文化馆长俞爱妃集资金,添设备、邀集原县越剧团一批中青年演员及县内一批艺术人才,再组民营“天姥越剧团”上山下乡,送戏进村,以重振新昌越剧团遗音为荣。
以上材料参考来源
剧目
一、传统剧目:《云罗衫》、《廉吏风》、《杀错》、《乾隆下江南》、《香蝴蝶》、《还魂带》、《凤玉配》、《送子得子》、《姐妹皇后》、《阴阳手》、《倪风扇茶》、《七美图》1--6本、《九美图》1--9本、《十美图》1一-10本、《双凤冤》、《桃花太子》、《玉连环》、《卖水郎》、《四香缘》、《情义冤仇》、《战地姻缘》、《僵尸弃月》、《破肚验花》、《雌雄杯》、《葵花配》、《红煤烈马》上下本、《慈云走国》1--12本、《孟丽君》1--16本、《一女换太子》1---I3本、《水菱红》1-- 10本、《桂花亭》、《大堂相会》、《百凉楼》、《百花台》、《合同纸》、《呆大富贵》、《红梅阁》、《分玉镜》、《绣鸳鸯》、《麻疯女》、《赵玉娘》、《御笔楼》、《报恩亭》、《玉叶救国》、《恩冤报》、《玉如意》、《可怜婵娟》、《血泪姻缘》、《红楼镜》、《妻党同恶报》、《阴阳错》、《鸳鸯带》、《百花山》、《烧骨记》上、下本、《碧玉带》、《丽花合》、《花田错》、《花亭会》、《五鼠闹东京》、《金丝玉猫》、《瑞香球》、《阴阳枕》、《文武香球》上下本、《狸猫换太子》1-14本,计151本。
二、整理剧目:《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小》、《牛郎织女》、《何文秀》、《珍珠塔》、《鸳鸯谱》、《新白蛇传》、《秦香莲》、《盘夫索夫》、《断桥》、《张公扫雪》、《别窑》、《探寒窑》、《前见姑》、《叶香盗印》、《二堂放子》、《三盖衣》、《九斤姑娘》、《回十八》、《宠堂认母》、《情探》、《青虹剑》、《十一郎》《香罗帕》、《贩马记》、《碧玉桃花》、《钗御记》、《李娃传》、《玉堂春》、《三上轿》、《状元轿母》、《盘妻索妻》,《二度梅》、《宝莲灯》、《棒打喜情郎》、《拜月亭》、《救风尘》、《沉香扇》、《双狮图》、《劈山救母》、《相骂本》、《龙风锁》、《王老虎抢亲》、《三笑姻缘》、《碧玉答》、《血手印》、《卖油郎》、《秦雪梅》、《香罗带》、《雪里小梅香》、《三看御妹》、《云中落绣鞋》、《泪洒相思地》、《追鱼》、《方玉娘祭塔》、《仕林祭塔》、《玉蜻蜓》上、下本、《蝴蝶杯》、《孟姜女》等67本。
三、新编与移植剧目:《闻王进京》、《卓文君》、《皇帝与妓女》、《信陵公子》、《玉面狼》、《巾帼英雄》、《挡马》、《刀劈华山》、《木兰从军》、《武松与潘金莲》、《林冲夜奔》、《穆桂英挂帅》、《左维明巧断无头案》、《打金枝》、《金山战鼓》、《赵氏孤儿》、《女审》、《收关胜》、《史文恭》、《刘海砍樵》、《双下山》、《葛麻》、《小姑贤》、《三请樊梨花》、《谢瑶环》、《双阳公子》、《杨乃武与小白菜》、《王昭君》、《春草》、《胭脂》、《三关摆宴》、《徐九经升官记》、《柜中缘》、《青楼女》、《钗头凤》、《清官谱》、《三美图》、《李商隐》、《汉玉壁》、《千古沉冤》《人妖鉴》、《桃李梅》、《小刀会》、《三不愿意》、《何文秀后传》、《河神娶妇》、《唐赛儿》、《七仙女与董永》、《祝枝山嫁女》、《嫁衣恨》、《张羽煮海》、《翠娘盗令》、《假风虚凰》、《状元乞丐》、《断桥》、《九件衣》等57本。
四、现代剧目:《白毛女》、《红灯记》、《血泪仇》、《上冬学》、《学鸡叫》、《一贯道》、《婚姻三部曲》、《好儿女》、《父子争先》、《圆顿真相》、《认清敌人》、《路伞》、《抢伞》、《凉亭会》、《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鸡毛飞上天》、《血泪荡》、《海港》、《赤胆红心》、《雷锋》、《东海小哨兵》、《焦裕禄》、《江姐》、《两块六》、《红嫂》、《琼花》、《青松岭》、《亮眼哥》、《母子会》、《红色宣传员》、《补锅》、《一袋麦种》、《南方来信》、《年青一代》、《夺印》、《提高警惕》、《红松站》、《游乡》、《怎么谈不拢》、《箭杆河边》、《卖箩筐》、《夜考》、《田老三说媒》、《于无声处》、《枫叶红了》、《祥林嫂》、《雷雨》、《风雪摆渡》、《婚姻自主》等51本。
以上资料参考
音像统计
以上资料参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7:2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