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镇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辖镇
新村镇,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地处楚雄市西南部,东与大地基乡相邻,南与双柏县鄂嘉镇隔江相望,西与西舍路乡、中山镇相连,北与大过口乡毗邻,行政区域面积357.81平方千米。2020年末,新村镇总人口14572人。
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属楚雄县哨区八哨之凹舌。
清宣统元年(1909年),改八哨为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七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设自雄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中共滇西工委创建游击区,成立八哨区联政府,属自雄分区政府;同年12月9日,楚雄和平解放。
1950年1月,改区为乡;同年10月,属六区。
1951年4月,属七区。
1952年,属中邑舍区。
1961年1月,属中邑舍公社。
1963年12月,属中邑舍区。
1966年10月,中邑舍区划出新村、大坎子、大自雄、各兴佐、密者、和平郎6个大队设新村公社。
1984年4月,改新村区。
1988年2月,改新村乡。
1994年4月,新村乡政府迁到红星树村公所,新村村公所更名下村村公所。
2002年7月,新村乡改新村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新村镇辖8个行政村:巨龙、洒树咪、大坎子、五街、下村、密者、腊曲、西叉;下设17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新村镇辖8个行政村:巨龙村、下村村、腊曲村、密者村、洒树眯村、西叉村、伍街村、大坎子村,镇人民政府驻巨龙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新村镇地处楚雄市西南部,东与大地基乡相邻,南与双柏县鄂嘉镇隔江相望,西与西舍路乡、中山镇相连,北与大过口乡毗邻,行政区域面积357.8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新村镇地处白竹山南侧、礼舍江东岸,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高南低。地貌特征为中山深切割峡谷。主要山峰有白竹山、三棵桩山头、石婆坡山等,境内最高峰位于白竹山主峰,海拔2671.0米;最低点位于彝家拉河和礼舍江交汇处,海拔691米。
气候
新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8.5℃。
水文
新村镇境内河道属红河流域。主要河道有礼舍江、自雄河、彝家拉河等11条,总长153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礼舍江,从自雄河至峨苴河流经境内,长25.7千米,流域面积355.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489.8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新村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雷击、滑坡、泥石流等。冰雹灾害年均发生4次,主要发生在7—10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8年11月2日洒树咪村民委员会、西叉村民委员会。
自然资源
新村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锌、金、铁、铜、石灰岩、砂岩、页岩、汉白玉等。林业资源有天然云南松纯林、针阔叶混交林、松脂、核桃等。
2011年,新村镇有耕地面积1.71万亩;林地面积45.3万亩。林木覆盖率81.7%,活立木蓄积量178万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新村镇总人口14270人。另有流动人口155人。总人口中,男性7373人,占51.7%;女性6897人,占48.3%;14岁以下2704人,占18.9%;15—64岁10233人,占71.7%;65岁以上1333人,占9.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9976人,占69.9%;有彝、白、哈尼、壮4个少数民族,共4294人,占30.1%。超过百人的少数民族有彝族1个民族,达428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9%。2011年,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2人。
2017年末,新村镇常住人口为13993人。
截至2019年末,新村镇户籍人口为14653人。
2020年末,新村镇总人口14572人,其中:农业人口10425人,占总人口的71.54%;非农业人口4147人,占总人口的25.46%。辖区内有汉族、彝族、白族、回族4种民族,其中:彝族4432人,占总人口的30.41%。
经济
综述
2011年,新村镇完成财政总收入982万元,比上年增长36.2%。农民人均纯收入4532元。
2019年,新村镇有工业企业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2020年,新村镇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09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0万元,较上年增长7.4%;向上争资312万元,较上年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32649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370万元;市场主体培育个体增数51户,内资企业净增9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4元;实现居民存款18099.7万元,贷款总额10492.3万元。
农业
2011年,新村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2%,农业增加值0.29亿元。
新村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506吨,其中水稻1599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茶叶等。2011年,烤烟种植面积7875亩,产量1020吨;蔬菜种植面积1868亩,产量1296吨;茶叶产量22907吨;核桃产量1049吨,棕片产量3065吨,木耳产量3992吨,花椒产量144吨。
新村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年末存栏22561头;羊年末存栏17619只;牛年末存栏9943头;上市家禽86038羽。2011年,生产肉类3171吨,其中猪肉2540吨,牛肉482吨,羊肉149吨;禽蛋68吨;畜牧业总产值0.36亿元。
截至2011年末,新村镇累计造林0.2万亩,经济林0.2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7.95万株。2011年,大型农业机械141台(辆)。
工业
新村镇形成以矿业、石材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新村镇工业总产值达到0.97亿元;工业增加值0.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8.69%。
商贸
2011年末,新村镇有商业网点104个,职工111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金融业
2011年末,新村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0.57亿元;人均储蓄2942.42元;各项贷款余额0.43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新村镇有幼儿园I所,在园幼儿91人,专任教师6人;小学8所,在校生1246人,专任教师5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05人,专任教师4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新村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12.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12.5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6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5.7%、2.5%。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84.4%,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
2011年末,新村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50人,经营管理人才65人,技能人才75人,农村实用人才118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新村镇有文化艺术团体4个,会员40个;各类图书室10个,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藏书1.4万册;镇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818.83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8个,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农文网培学校1所,分校8所,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0人,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2人。
2011年末,新村镇有体育场地1处。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新村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其中卫生院1所,计生服务站1个,村级卫生所8个;病床2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张,固定资产总值302.02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8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执业(助理)医师0.5人、注册护士0.3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0141人次,住院手术543台次,出院病人524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0.01/1。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
社会保障
2011年,新村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户,人数24人,支出4.77万元,比上年增长6.8%、月人均216元,比上年增长6.2%;城市医疗救助9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人次,共支出0.03万元,比上年增长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95户,人数1395人,支出116.5万元,比上年增长200.2%,月人均69.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9人,支出0.8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3人,支出2.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94人次,共支出7.7万元;农村临时救济1294人次,支出4.9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6人,支出26.4万元,比上年增长13.3%。社会福利单位1个,床位12张。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新村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80千米,投递点43个,乡村通邮率95%;征订报纸13.98万份、期刊1095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5个;固定电话用户1260户,比上年增加100户,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2850户,比上年增加300户,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其中已占用端口总数360个,宽带接入用户360户,比上年增加12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新村镇年供水3.3万立方米。
2011年末,新村镇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配电变压器141台。密者河的一级、二级、三级3座电站,日均发电9.2万千瓦时。年累计售电量完成503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3.12%,供电可靠率99.97%。
2011年末,新村镇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新村镇有客运总量1.39万人次,货运总量12.1万吨。有县乡(镇)级公路1条,总长109千米。公路运输村村通达率90%;日均发送8辆客车,日客运量90余人次,年货运吞吐量80万吨。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新村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7 20: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