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谣
汉语词语
新谣,“新加坡民谣”的简称,指新加坡年轻人自创的歌谣,它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民间自发兴起的一个音乐运动,也是一个深具国家、族群、世代等身份认同意义的文化运动。
名字起源
“新谣”这个名字的起源,或许可以追溯到由《南洋商报》主办的“我们唱着的歌”座谈会。那时台湾有台湾民谣,我们应该为自己所创作的歌曲冠上什么名堂呢?有一名女生抛出了“新谣”这个词汇,作为“新加坡民谣”的简称,从此锁定了“新谣”的命运。那是1982年9月4日。
新谣盛行时,凡是有新谣发表会,书城(百胜楼,Bras Basah Complex)挤满了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子与在职青年,阵容浩大,蔚为奇观。买卡带支持新谣,不只是为了听听唱唱我们的歌,还包含了一股傲雪凌霜的豪情,让我们的歌谣、我们的生命传承下去。
青郊歇马拂吴钩,萍聚天涯共白头!比台湾民风歌曲迟些起步的新谣是1980年代校园风的代名词,新谣造就了巫启贤,夹着新谣歌手的名气,加入刘文正属下的飞鹰小组,与方文琳、裘海正和伊能静齐名。虽然飞鹰小组已经各飞东西,他们合唱一曲源自台湾青年救国团的《萍聚》,传诵至今。
萍聚》唱片的原唱李翊君说:“我本来是一个非常平淡无奇的一个小女孩,因为一首歌,我可以进入这个行业,我可以有一个这么美好的人生,所以对我来讲,我觉得它应该是扭转乾坤的一首歌。”李翊君唱歌的年代,已经是新谣创作走入式微的时刻,不过年轻人聚在一起弹吉他唱校园民歌的年代还没结束。
校园民歌是1970年代末在台湾兴起的一股清新的潮流,它们摆脱了双秦双林的电影歌曲的模式,这股热潮持续到1980年代末。龙的传人、送你一把泥土、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童年、月琴、秋蝉、渔唱、恰似你的温柔等,造就了一代作词作曲人与民谣歌手。校园民歌在新加坡掀起一股新浪潮,弹起简单的吉他音符,填上青涩含蓄的歌词,聚在一起一唱一和,既抒发年轻人的心声,又满足年轻人创作的欲望。
在那个台湾校园民歌影响深远的八十年代初,新加坡还经历了一场由当时的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吴庆瑞领军的教育大改革,从华校进入国民型学校,为仅存的少数华校与华校生画上休止符。这个年代的新谣歌手刚好是末代华校生,间接促使学生们自动自发,寻求自我认同,唱着新加坡年轻人创作的华语歌。多年来政府尝试通过词曲创作比赛、斗歌竞艺等来建立起国民意识,没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反而是这阵新谣风在无心插柳下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非但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快乐的回忆,也为新加坡的词曲创作人奠下往后进军大中华圈,从事音乐创作的根基。
说新谣的起步青涩含蓄,是因为在那个纯纯的年代,歌手凑在一起搞创作搞演唱,所采取的是比较随性的方式,名利并不是首要考量。那时竞争意味不强,也不讲个人出位,就连幕后创作也要找经纪人,一起步就必须根据不同唱片公司和版权等法律程序划清界线。
那时,听新谣、唱新谣是莘莘学子最in的活动之一。1983年,裕廊初级学院的“地下铁合唱团”在学校礼堂举行第一场作品发表会,全场爆满,掀起新加坡本土音乐创作风潮。新谣歌坛响当当的巫启贤(18岁,裕廊初级学院)与黄譓祯的《邂逅》为新谣注入第一口元气,打入第三广播网(新传媒Capital 958的前身)流行歌曲龙虎榜,金榜题名26周,为由港台歌曲垄断的本地流行音乐市场争了一口气。
隔年,音乐与写作人梁文福在学校辩论会输了比赛,心情低落,写下《写一首歌给你》,开始他的音乐创作生涯。人美歌甜的颜黎明,以一首《我们这一班》成为学生情人,后来她的《青春一二三》和《月色同行》都成为时代金曲。1984年以卡带和黑胶唱片发行的第一张新谣专辑《明天21》,收录了当代新谣先锋如巫启贤、梁文福、颜黎明等的歌曲,销量5万张,轰动一时。
追溯起新谣的起源,“南大诗社”功不可没。这群“南大诗社”社员抱着吉他,把心声化成首首诗篇,1978年8月4日在中华总商会展览厅上发表诗乐,数个月后,在南大文学院举办一场诗乐发表会,一炮而红。张泛(Ken Chang)是南大诗社的社员之一,1982年即兴创作了《传灯》。《传灯》在新加坡难以传承,却在长堤彼岸的华社中广泛流传,成为华人节庆的经典歌谣。
我的工院同学许寰森的弟弟许环良和两个同学组成的“水草三重唱”是一代校园歌手的代表。1987年,“水草三重唱”摆脱不了文化事业的宿命,放弃校园歌手与工程师的身份,成立了海蝶制作公司,全心投入唱片制作,新谣开始从简单淳朴的姿态涂上脂粉。染上商业色彩后,曾经引发了一场新谣变质的争论。自此,新谣渐渐失去昔日蓬勃的风采。
多年以后,又再相逢,我们都有了疲倦的笑容。问一声我的朋友,何时再为我吹奏?
多年以后,对新谣的解读,是否依旧?
梁文福:“(新谣)是创新精神,无论哪个年代都需要有创新精神。”
巫启贤:“(新谣)的学生味道较浓,创作动机简单且单纯,想唱歌所以发表歌曲,后者(现在的本地创作)的创作动机是想出唱片、当歌手。”
巫启贤:“那时不求名利,只求跟好朋友在一起写歌、唱歌、生活。我们是学校里的焦点,因为我们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做一件别人做不成的事。我们背着吉他搭巴士到书城表演,连舞台也是我们搬出来的,然后上台唱歌,所以幕后是我们,幕前也是我们。”
蔡礼莲:“那时唱歌很单纯、很简单,也很兴奋。”
梁丽励:“年青人太缺乏自己的歌曲,对文艺歌曲不能完全引起共鸣,而一般流行歌曲又渲染爱情,这些都不是年青人的生活全部,所以年青人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心声是很自然而又引起其他人共鸣的。”
梁文福:“我们接触一首歌词来说,如果在你心中唤起了你的一些记忆,或是引起了一些感情的波澜,他一定跟你过去的涉猎,或是阅读,或者是接触有关。”
吴若仪:“我真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如歌词所“预言”的 “成千上万的人一夜醒来发觉,找不到爸爸童年痕迹”一般,找不到我们这一代人的“那些年”、“那首歌”和那些小故事。”
林丽平:“那些日子,我常靠着这些私下偷偷喜欢的歌,点缀寂寞的日子。因为当时的我,性格孤僻,比较少和朋友分享。…..感谢新谣创作人,让我们有宝贵的共同记忆,一起慢慢回味那些年,那首歌,那个故事。”
校园歌曲的出发点很简单,新谣的出发点也很简单,那是一段曾经由音符承载着成长的岁月,朴素的青春,简单纯净得无需修饰。最原始的真,却成为新加坡珍贵的文化音乐资产。对于无意间记录下的国家社会的变迁、一个时代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面貌,蓦然回首,很感恩能够见证这个以心谣来谱新谣的时代,若有一天能重逢,愿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词语解释
新歌。 晋 陶潜 《读》诗之二:“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清 戴名世 《曲阜县圣庙塑像议》:“因 颜子 早夭而为白晳瘦削之形。” 章炳麟 《文学说例》:“ 楚国 以早夭之君为‘敖’,如 若敖 、 郏敖 、 訾敖 是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10 21:52
目录
概述
名字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