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扬运河位于
江苏省扬州市东,是1958年开挖的人工河道。西起江都区芒稻河,经过江都、海陵、姜堰,最终到达南通市海安与通榆运河相接,全长约90千米。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新通扬运河,河道西起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南芒稻河,向东经泰州市海陵区和姜堰区,抵南通市海安县海安镇凤山与通榆河相交,长90千米,因位于通扬运河北侧,又系新开,故名新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是1958年开挖的引江补给里下河地区、渠北地区和沿海垦区用水的河道,将引长江水自流补给里下河地区灌溉、抽排里下河地区涝水、“南水北调”一级泵站供水.跨流域调水以及航运等综合性功能集于一体,平均每年可向里下河地区送江水23.4亿立方米。
新通扬运河自江都市仙女镇山芒稻河连接长江。仙女镇是花木之乡“十里栽花算种田”。芒稻河是明末“分黄导淮”入江河流,因河道弯曲似鳞,又名蟒导河。
新通扬运河河口向东千余米,江都西闸横跨河上。东行242米,江都抽水站在河道北岸与11座涵洞、2座船闸、1座套闸组成大型水利枢纽,具有排涝﹑抗旱、发电、通航等综合性功能。江都抽水站北侧高水河、引江桥西建有芒稻闸,连接高水河与芒稻河,江都抽水站抽排里下河涝水,里运河参与淮河行洪时,利用芒稻河闸退水,涝水南流,经芒稻河至三江营注入长江。江都东闸北侧建有江都退水闸,可向新通扬运河送水。
新通扬运河自江都四站向东流经430米处建有江都东闸,再东流,有龙川大桥跨于河上,折向东北至五里窑,与通扬运河平交,再东流,北侧有三阳河,河口有宜陵北闸,江水于此分流至里下河地区。新通扬运河继续东流,北侧有支流老三阳河,河口有三阳闸,再东流,临河建有宜陵节制闸,控制新通扬运河水位和新通扬运河以南高地涝水,再东流,过安大桥折向东与野田河相交。
新通扬运河东流至泰州市西北,右岸有泰州引江河注人,东流至泰州市城北,左岸有卤汀河,泰东河。
新通扬运河再东流至姜堰区西北,右岸与中干河相通,经中干河上的姜堰套闸与长江流域相通,再东流至姜堰与海安边界,右岸有东姜黄河注入,继续向东入南通市海安县,经章郭、南莫,双楼、胡集、海北等乡镇,至海安镇凤山与通榆河相接。海安镇是海安县政府所在地,始建于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镇南建有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
河道标准
通扬运河河口至宜陵闸,河底高程一7.0米,河底宽50米,设计排涝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引水550立方米每秒;宜陵闸至泰州引江河口,河底高程一5.0米,河底宽20米;泰州引江河口至泰东河口,河底高程一5.5米,河底宽50米;泰东河口至白米,河底高程一5.0米,河底宽20米,新设计排涝流量300立方米每秒;白米至海安,河底高程一2.0米,河底宽20米。
水文特征
通扬运河河口至宜陵闸,设计排涝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引水550立方米每秒;泰东河口至白米,设计排涝流量300立方米每秒。
主要支流
新通扬运河在宜陵附近与通扬运河平交后向东流,南北两侧相连河道,北侧有三阳河、老三阳河、野田河、龙耳河、卤汀河、泰东河、姜凑河等,南侧有砖桥河、通扬运河、红旗河、泰州引江河、中干河、东姜黄河等。
流域概况
新通扬运河介于里下河水网南部与长江北岸之间,沿线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略向东北倾斜。北部为里下河浅凹平原区,地貌属古澙湖区,沼泽平原,地面高程1.6米~4.0米,南部为扬泰岗地通扬运河地区,西部地面高程4.0米~6.0米,东部地面高程2.0米~3.3米。与芒稻河、红旗河,泰州引江河、中干河、老通扬运河等相连接,沟通长江与里下河水网地区航运。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1952年编制苏北灌溉总渠规划时,将通扬运河定为南干渠以做灌溉之用。后因老河沿岸有宜陵﹑泰州、塘湾、姜堰等城镇,拆迁多,地势高,难度大,决定改在宜陵向东,原通扬运河北面,平行开挖新河,定名为新通扬运河。
1958年11月,开挖河道土方831万立方米。1960年初至1961年5月,扬州、盐城、南通3个专区11个县开挖江都至泰东河口40千米,河底宽20米,河底高程一2.5米;泰县大白米至海安19.7千米基本成河,河底宽10米,河底高程一2.0米。
1963~1964年,江都抽水站第一,第二站相继建成。1963年,江都第一抽水站通过新通扬运河排涝1亿立方米。1964年6~一7月干旱时即自流引江,8月里下河地区内涝严重,抽排涝水l.6 亿立方米,10月以后自流引江,补给里下河及海口冲淤保港用水。全年共自流引江3.8亿立方米。
1965年2月,按150立方米每秒标准,实施江都至泰州段续建二期工程:江都西闸至江都闸段疏浚、宜陵闸至庄家桥沙土段削坡和主要段块石护坡。1967年兴建江都第三抽水站。1968年11月至1969年春,扬州、盐城两专区组织人力按250方米每秒实施三期工程,拓浚江都宜陵至大白米55.03千米。
1977年3月,建成江都四站,江都站抽排能力提高到450立方米每秒。1978年拆除江都闸。1978年1l月,海安县拓浚大白米至海安19.7千米。1979年11月至1980年2月,组织扬州地区人力按江都西闸灌溉期枯水位2.13米、三阳河口水位1.89米.自流引江.550立方米每秒,拓宽江都东闸至宜陵三阳河口10.6千米河道,建宜陵地涵。戴至198o年,先后建成江都西闸、宜陵北闸、三里窑船闸、五里窑船闸、宜陵地涵及沿线桥粱,植物防护工程。
2001年9月,在泰东河一期整治工程中投入1.5亿元对泰州引江河口以东6.38千米新通扬运河段实施拓浚,河底宽50米,河底高程一5.5米,流量400立方米每秒,2005年年底完工。
河道建筑
沿线建江都西闸、宜陵北闸、三里窑船闸、五里窑船闸、宜陵地涵等,建沿线桥梁和植物防护工程。新通扬运河泰西段江都西闸至泰东河河口为流域性河道,泰东段为区域性骨干河道。新通扬运河通过河口江都西闸从芒稻河引江,江都西闸设计流量505立方米每秒,西闸加固后,可引长江水 1000立方米每秒,实际达1 340立方米每秒。沿线涵闸30座,总规模678立方米每秒;沿线提灌泵站52座,总规模6.86立方米每秒。
桥梁涵洞
干流概况
1968年、1979年两次拓浚;河长90公里,宽55—110米。1964年在西端建江都西闸,1978年建新东闸和抽水站。可自流引长江水灌溉,也可排涝。是引水、排灌、航运河道。因与
通扬运河相邻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