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镇县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西北部,是文安县的一个镇,北邻霸县,西为雄县,南面、东面与文安县毗连,全境辖30余村镇,共划为两个区。
新镇县
今天文安县西北部,现为文安县的一个镇。北邻霸县,西为雄县,南面、东面与文安县毗连。赵王河、大清河在其境内汇流。全境辖30余村镇,共划为两个区。
宋置平戎军,改为保定军,寻废军为保定县,旋复故。金复为县。明清时属顺天府霸州。雍正年间霸州降为散州,保定县归顺天府南路厅。民国改曰新镇,属河北津海道。1949年新镇县与文安县合并为文新县,1950年更名为文安县。
文安县新镇镇,原名小保定。位于大清河南岸,北至北京,东至天津,西至保定均在百公里左右。由于地处京津保战略三角中心,又是水陆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其地域归属反复更替,建置名称频繁变换,设过“镇”,建过“军”,置过“县”,称过“市”,而且大多时间短暂,有的甚至如同过眼烟云,昙花一现,所以历代保存的史籍资料极少。为了弄清该镇的历史渊源,我们除查阅了文安县现有的散碎史料以外,还多次到天津、北京、保定等地,查阅史籍,求教学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初步搞清了该镇千年演变的大体轮廓,勉强成篇,供读者和史志工作者参阅指正。
源远流长的千年古县
据历史资料记载,今天的新镇,在战国时期已成村落。由于地处燕南赵北,战国时期燕国所修的古长城,沿古易水东南行,过新镇境而进入文安、大城界,从而成为燕南门户。
秦统一中国后,新镇地属上谷郡。西汉初期属渤海郡。东汉光武十四年(38年)改隶广阳郡。晋属章武国。
南北朝时期,新镇为北齐鄚州东境地。隋初改属瀛州,后属涿州,为涿州南境地。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归义县(县治在今雄县),新镇又成为归义县东境地。
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献契丹,该地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没于辽,属析津。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水陆两路大军征辽,收复了瀛州(今河间)、莫州(今任丘市鄚州镇)、易州(今雄县)等地,并在瓦桥关置雄州,在益津关置霸州,新镇成为霸州一镇。
北宗初期,宋太宗赵光义因雄州归义县的“义”字犯了他的名讳,将归义县改名归信县,新镇又成为归信东境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室以新镇地处三关要冲,在此置平戎军(大致相当于县,但主官为军使),设重兵镇守。至道三年(997年),平戎军属河北路。
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契丹曾派韩杞向宋朝索要五代时期周世宗收取的关南地,宋不许,将平戎军改名保定军,隶莫州,取守土不让之寓意。并于景佑元年(1034年),将其管辖范围扩大,析文安、大城250户隶属该军。宣和年间(具体年份待查)保定军改名保定县,隶莫州,县知事仍兼军使。宣和七年(1125年)保定县没于金,又改称保定军,属雄州。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取消保定县,将其地并入益津县。至元四年(1267年)又恢复保定县建置,属大都路大兴府霸州。
明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保定县并入霸州,称保定社。洪武十四年又恢复保定县建置,仍属北平府(永乐后改称顺天府)霸州。
清朝初期,保定县仍属顺天府霸州。雍正六年(1728年)改直隶顺天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保定县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1914年),因保定县与直隶首府保定府重名,保定县改为新镇县。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新镇县建置变化频繁,时分时并,时有时无。
1937年“
七七事变”后,日军曾派汉奸李作宾任新镇县伪县长,后被抗日武装擒获枪毙。
193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八),侵华日军占领新镇,2月27日抗日武装光复新镇,同年5月组建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新镇,新镇县城沦为敌占区6年多。
1940年7月,文安、新镇两县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组建文新县。
1941年7月,文新县改名四联县。
1944年3月,四联县复名文新县。
1945年5月17日,新镇从日伪统治下获得解放,并单独建县。
1947年1月,文安、新镇两县又合为文新县、设9区1市,新镇为市。
1948年2月上旬,新镇市划属胜霸县为区。
1948年4月,新镇与雄县、文安、霸县的部分村庄组建新雄县。
1949年3月,新雄县撤销,所辖大清河以南村庄划归文新县,后改为文安县,辖12区1市,新镇为市。后改为区,编为乡,称为公社,从1984年改称新镇镇至今。
从战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镇由镇设军,由军改县,由县改镇,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历经周折磨难、迎来了百业繁荣的太平盛世。
兵家必争的三关要冲
新镇地处大清河(古易水)右岸,战国时期燕与赵,东汉后期袁绍与公孙瓒,宋辽时期宋与辽,都曾以河为界,交战双方虎视眈眈、争战不断。
北宋仁宗年间,为防御辽兵南侵,曾采取疏河兴塘的办法,把这一带的洼淀河泊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的“水长城”。北宋淳化四年(995年),六寨使何承矩又发河北数州军18000多人于雄、莫、霸三州,平戎、破虏、顺安三军所辖区域,兴堰600里,置斗门灌溉,引淀水种稻屯田,用以“实军廪,拒敌骑”,对防御辽兵南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水无定势,时深时浅,霸州至新镇一线,成为重大攻防缺口。
为加强防御,北宋在三关(即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要塞的保定军建造并加固了城池。城池传为团练使杨延朗所建,城周六里奇六十九步,高三丈,宽一丈,周围开挖护城河,引玉带河(即大清河)水绕流其中。并开辟了桃花寨演兵场、二里城粮屯、点将台和地下栈道(俗名六郎洞)等很多军事设施。至到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杨家将在此地秣马励兵、英勇抗敌的故事。传为杨六郎拴过马的六郎槐,更是妇孺皆知。
元末明初,朱元璋北上灭元,燕王朱棣南下夺位,都曾以此地为行军通道。明万历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吕焕虑旧城残破难守,又依附旧城重建新城。明崇祯七年(1634年),知县韩文焞又在土城之上加了砖碟,以防李自成的义军和满洲兵侵入该城。
明朝末期,满清入主中原之前,满洲兵的小股部队多次窜入关内,骚扰京畿。曾几次攻占固安,南下霸州,逼近保定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满洲兵围攻保定县城,教谕许嗣复率诸生昼夜防范,后来援军赶到,县城幸免于难。崇祯十三年(1640年),满洲兵南下攻进保定县城,知县杨佩死难。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在大规模的土地圈占活动中,八旗官兵看中了这片土质肥沃、交通方便的风水宝地。在保定县境内圈占土地达三万余亩,占当时保定全县耕地面积的60%多。由于该县辖区过小(清康熙年间、保定县辖区不足100平方公里,辖区内仅有3里、2坊、1屯、34村庄),曾有部分朝臣建议取消其县级建制,但又因为其战略位置重要,都在“廷议”中被否决。康熙皇帝还亲临该县巡视,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华民国初期,军阀混战,京津保三角地区战事不断,新镇一带更是首当其冲。民国九年(1920年),直皖交恶,直军曾以其县境为第二道防线。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战起,直军第三师在新镇城内驻防3天,后开往霸州,与奉军会战于台山、煎茶铺一带。民国十四年(1925年),冯李战兴,李景林部团长韩某率兵进城,向当地索要开拔费两万大洋。幸夜间奉命他调,得免于难。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奉战起,七月第八方面军一个营在新镇县驻防两个月,一切开支由地方供给,共耗费银洋两万多元。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1938年2月5日,驻霸县日军几百人,乘几十部汽车攻打新镇,我抗日武装奋起反击,双方激战1日,未分胜败。傍晚,日军退回霸县,途中被我军伏击,死伤惨重。2月7日,日军再次发动进攻,占据了新镇县城。2月27日,我冀中抗日武装又夺回了该城,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同年12月,日军再度攻占新镇县城并占据达6年半之久。
解放战争时期,蒋军占据了大清河北,我冀中军区独立七旅,第十军分区75团、76团等部队活动在大清河南,双方展开了频繁的“拉锯战”。我军多次深入到大清河北的武将台、咎岗一带打击敌人,蒋军也曾两度占据新镇,并利用土城和堤濠构筑工事,在新镇城里和乡村进行反共宣传。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北上、东进、南下,新镇也是水陆通道之一。新镇设立了兵站、粮站,为解放军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
在战火硝烟的淬砺中,保定(新镇)县曾出现不少著名武将和许多忠肝义胆、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金朝张进,因守信安有功,封为北平公。张进之子张荣实为元朝名将。至元十一年(1274年),以战功被元世宗封为昭毅大将军。荣实之子张玉,袭父职为怀远大将军,后又以战功加封辅国上将军、都元帅。祖孙三人两朝为将,战功显赫、威名远震。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侵犯朝鲜,朝鲜国王求援于明朝,大将军李如松招兵前往救援。保定县武士刘渠(字玉川)仗剑报效军前,因斩倭酋有功,授锦衣卫中所。后在军中累建战功,官封至太子少保、挂援辽前将军印兼备倭总兵官。每遇战事,刘渠必手持大刀,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大刀刘将军”的美誉在军中广为流传。后在沙岭鏖战中以身殉国。明王朝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朝廷赐祭五坛,灵柩葬在北京西直门外石婆婆营,并封妻荫子,以示褒扬。
崇祯二年(1629年),河南商丘县举人常维翰任保定知县。当年十二月,满洲兵破固安县后进逼霸州、保定。有人劝常逃避,他大义凛然地说:“守土之官,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宁死于敌,勿死于法”,他率领军民誓死守城,直到敌军撤退,民得安枕。事后受到朝廷褒奖,晋升为东平州知州。
在抗日战争中,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烈士。1939年春,曾一度被八路军收编的柴恩波率部投敌,他为了向日军邀功取宠,把派到该部的十几名共产党员秘密逮捕,交给日军。在新镇火神庙前,独立二支队参谋长、共产党员李剑博用身藏的小手枪击毙了日军中队长米海,谱写了一曲临终杀敌的壮歌,最后和十几名战友一起高呼口号、壮烈殉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新镇县委、县政府,为李剑博、田文彬、佟汝勋、张玉书、邢奎、郑国梁、吴炳辉等遇难烈士和在抗战中牺牲的王汝青、闫树德、李金熙、杨广发等烈士建立了纪念碑。他们的英名将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水深火热的九河下梢
保定(新镇)县地处“九河”下梢,贯穿全县北境的大清河北支,上接白沟河、拒马河、卢沟河、琉璃河、桑干河、易水、涞水等河流诸水。南支的赵王河,上接潴龙河及夹、府、漕、瀑等河注入白洋淀之水。南北两支在北舍兴村北鹰嘴坝处汇流东下,千百年间河水常流不断。平常波平浪静,千舟竞发,上通省会保定,下达商埠天津,对当地工商贸易的繁荣是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但由于上游百川争流,到此咽喉一线,每遇山洪暴发,河内水大流急,堤岸险象环生,经常决口,水淹全境。再加上永定河堤南决、滹沱河堤北溃,给弹丸小县形成北、西、南洪水三面夹击之势,洪涝灾害不断,民不聊生,人口锐减。从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到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全县人口从7390人减少到874人,150年间,人口不但未增加,反而减少了6500多人。在这一阶段的史料中,“大水决堤,疫痢并作,死者无算”和“蝗飞蔽天,饥殍遍地”的记载比比皆是。当年的贫困凋零景象,从时任保定知县的成其范和康熙皇帝的一段对话中可见一斑:
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初十日,康熙帝到保定县巡视。他在视察了河堤及民间疾苦情况以后对成其范说:“保定甚是穷苦。”成其范答:“皇上言及此,诚黎民之福。保定穷苦,难以言尽。人民不过九百丁,地亩不过五百顷,且当九河之下流,城市俱为水浸,何况田间。”皇上问:“水浸城市,人民寄于何处?”成其范答:“逃者半,死者半,其孑遗大抵避居高岭上。”……康熙帝自辰时到保定县巡视直到过午,伴驾的礼部官员郎廷秀考虑到保定县官贫署冷,在一家民办饭馆中给皇上和随员们安排了一顿午饭,其贫困凋敝状况可想而知。当地的儒生柴游洙,曾有一首七律悲叹保定县黎民之苦:“薄田自谓足彝犹,穑事翻怜虚四秋。漭沆波涛连日涌,仓黄儿女带村流。人依树杪高悬榻,渔傍城闉稳系舟。萧瑟商飘催暮景,草茅空抱杞天忧。”
清朝康、雍、乾三代,曾对永定、大清、滹沱等河的治理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钦命巡抚于成龙治理浑河,疏筑兼施,筑南北堤百八十里,浚河百四十五里。浑河水改从东北向入海,不再南下,并赐名为“永定河”。同年,钦命河臣王新命接筑苟各庄至保定县千里堤,筑何家道口至苑口至苏桥官堤,并将堤名改为“钦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命巡抚李光第治理滹沱河,从献县至王家口两岸各筑堤五百里,使滹沱河水东流经子牙河入海,不再北泛。雍乾时期,为缓解大清、赵王两河汇流后行洪道狭窄的矛盾,又开挖了鹰嘴坝引河及鹿疃引河。上述工程对减少保定、文安县一带的洪水灾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工程标准较低,海河水系上宽下窄,行洪不畅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清河汛期决口时有发生。嘉庆五年(1800年),大清河决口,把保定县于家村的房屋全部冲走,村基陷为池沼,形成一个方圆二三百亩的大坑。道光二年(1822年),西庄头村东堤决,崩毁百余丈,漂没田禾无算。光绪三十年(1904年),卢阜庄堤决,村毁于水,人畜淹毙甚多。清末民初,吏治腐败,国库空虚,堤防疏于治理,加之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广大人民群众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前程似锦的通衢重镇
解放后,新镇人民获得了新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疏通河道,加固堤防,兴修排灌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充分运用东西有河,船可通津保;南北有路,车可通京粤的地理优势,使国营、合作社营和个体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50年代初期,文安县的百货、煤炭、粮食、物资等国营商业和县供销合作社都在新镇建有转运站、批发站或仓库。新镇航运站及其航运码头是河北省与京津两市乃至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新镇搬运工会是文安县规模最大的基层工会。新镇的工商企业,当时居文安县各镇之冠,全县共有私营工商户1011家,其中新镇就占273家,占全县总数的27.5%,其中饭店45家,杂货铺59家,广货店21家,国药店10家,铁木器、鲜货、糖果摊139家。古老的“小保定”焕发了青春,清河码头千帆云集,南北公路车水马龙,千里堤畔和南北大街,店铺鳞次栉比。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干鲜果品、丝绸棉布、川贵药材等等应有尽有。
为了根治海河流域水患,1963年11月1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经过全省治河大军十几年的联合作战,海河水系上游修建了水库,中游开宽加深了河道,加固了堤防,下游扩宽尾闾,加大入海口,彻底改变了上宽下窄、行洪不畅的局面。大清河北支,在新盖房建设了新盖房枢纽工程,开辟了包括洪城洼、溢流洼在内的
新盖房分洪道。大清河南支建设了白洋淀枣林庄枢纽工程,开挖了百草洼新河及赵王新渠。
为解决新镇至苏桥20多华里河道行洪断面狭窄、流水不畅的问题,1969-1970年治理大清河北支时,进行了溢流洼局部开卡,将芦阜庄村西到苏桥镇西门的一段老千里堤作废,南展另筑一条开卡新堤。使新镇至苏桥一线的行洪安全有了根本保证。大清河北的溢流洼,基本上可以实现“确保夏收,相机保秋,小水排涝,大水行洪”,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同时完善了新镇南北洼的防洪排涝配套工程。牛角洼开挖了舍兴干渠、南排干渠和13条口宽15米以上的南北支渠。在赵王新渠北岸,建立了排灌两用的王庄扬水站和与站渠配套的闸涵。并按着千米一支渠,五百米一斗渠,中间加导渗沟的规格,实现了方田渠网化、路网化、林网化。洼内渠路纵横、机井密布,已成为旱涝保收区,为建设稳收高产农田、发展高效农业、带动相关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渠北岸的果木林,春天万紫千红,秋季硕果累累,成为新渠两岸万亩果园的重要部分。当年决口冲成的鹿疃大坑,已成为菡萏飘香、锦鳞游泳的鱼藕塘,成了京开公路畔的一大景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前进中的新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连年增产增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1993年,京九铁路贯穿其全境,并在新镇建立了火车站,更给经济腾飞安上了金翅膀。近几年来新镇镇的国民总收入、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商税收总额均在全县各乡镇中名列前茅。新镇钢厂、芦阜庄钢材市场、北村鲲鹏家俱有限公司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型企业,成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勤劳智慧的新镇人正以矫健的步伐开拓前进,走向和谐文明,走向繁荣富庶。展望未来,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