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新论
200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新闻采访学新论》是200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以澄
内容简介
本书是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新闻学教授罗以澄在对原著《新闻采访学教程》作全面修改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部有关新闻采访学的力作。
本书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新闻实践面临并提出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地、周全地阐释了当代新闻采访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尤其是对当代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论和各种不同类型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作了具体、详尽的论述,从而显现了本书的理论论、实性和前瞻性特色。
作者简介
罗以澄,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 先后在报纸、广播等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1984年初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全国新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以及十余所高校新闻院系的兼职(客座)教授或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二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专业核心基础课“新闻采访学”,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评为武汉大学一类课程;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撰写出版《新闻采访学教程》和《新闻采访学新论》,先后两次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主要主持人之一完成的教改项目,先后获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89年首届)、一等奖(1997 年第三届)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此外,负责领衔的新闻学专业,2007年分别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全国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2年被评为武汉大学“十大师德标兵”;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4 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5年被评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实务和媒介发展战略,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18篇;负责主持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教育部“211”工程二期项目“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新闻传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方媒体关于拉萨‘3·14'事件报道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新闻传媒发展战略”、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初湖北省传媒业发展战略”等重要课题十余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采访原理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新闻采访学的任务与对象
第二节 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沿革
第三节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第四节 新闻采访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章 新闻采访活动史略
第一节 采访活动的孕育时期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人民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
第三章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属性
第一节 对新闻采访活动认识上的哲学观对立
第二节 对新闻采访定义的思考
第三节 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章 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
第一节 新闻采访活动“内在”特征的剖析
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外在”特征的剖析
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特征的体现与社会制约
第五章 新闻采访活动的路线'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认识路线及其规定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工作路线及其规定
第六章 新闻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的职能与修养
第一节 记者的社会职能与地位
第二节 记者的工作特点与任务
第三节 记者的修养
第二编 采访方法论
第七章 新闻事实的识别及其方法
第一节 识别新闻事实的依据
第二节 识别新闻事实与记者的新闻敏感
第三节 识别新闻事实的运作方法
第八章 新闻采访选题的确定及其方法
第一节 采访选题确定的原则
第二节 采访选题确定的先决条件——获取新闻线索
第三节 采访选题确定的关键所在——记者要善于驾驭思维
第四节 采访选题确定的运作方法
第九章 新闻采访的工作程序及其方法
第一节 明确报道思想的作用与要求
第二节 采访准备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 采集新闻材料的要求与方法
第四节 采访对写作思考的要求与方法
第十章 新闻采访的策划及其方法
第一节 新闻采访策划的含义与作用
第二节 新闻采访策划的要求与方法
第十一章 新闻访问活动及其方法
第一节 访问成功的先决条件与运作要求
第二节 善“问”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 访问记录的要求与方法
第四节 对访问对象心理“控制”的要求与方法
第五节 记者访问心理的自我控制方法
参考资料
新闻采访学新论.豆瓣读书.
京东.京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08:0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