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调,是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种,发源于
望都县许庄村,创始人是马洛新、许颖仙。19世纪20年代初,许庄丝弦艺人马洛新酷爱肃宁小商贩吴掌柜所哼的家乡小调,拜其为师,学会了曲谱,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行当特点和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创作形成“新曲调”。
人物介绍
新颖调,流入
保定地区望都县许家庄的罗罗腔称新颖调。清道光年间,该村丝弦艺人马洛新,向肃宁县的一位姓吴的货郎(艺人出身)学习了该剧种的曲调和几折《西游记》剧目,后与本村学究许蓬(字颖仙)一起对曲词进行雕琢,使该村子弟会能演出几个连台本戏和十几出折子戏。马、许去世后,村民取二人名字中各一字将该剧种定名“新颖调”,以志纪念。
宣统二年(1910),望都遭灾,许家庄子弟会告散,后虽恢复,但仅能演《戏八戒》一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部门曾一度组织本县十余个业余剧团学唱此调,但影响甚微。
戏剧历程
新颖调是发源于保定望都许庄村的一个戏曲小剧种,创始人为马洛新、许颖仙。许庄村艺人马洛新,自幼学唱丝弦戏,稍大后便外出搭班演戏,通生、旦、净、末、丑行。
1920年代初,马洛新喜爱上从肃宁县来的小商贩吴掌柜所哼的家乡小调,拜其为师,学会了很多曲子,并在此基础上,融合传统戏曲行当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自创了别具一格的新曲调,编排了几出《西游记》的折子戏在村里演出,很受欢迎。同村举人许颖仙也好戏曲,经常帮助戏班改写剧本,并自编了若干折子戏供戏班演出。
约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新曲调正式定名为新颖调,取名马洛新、许颖仙二人名中的“新”、“颖”二字,以释其源。新颖调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前后已在当地比较盛行。
新颖调男女同腔,有仙腔、托腔、水漫桥、病吟等几种唱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慢二六、紧板、散板、回龙等。伴奏乐器起初为板胡、四胡、笛子、板鼓、堂鼓、锣镲、手锣、木鱼,后又加入了笙、二胡、低胡、琵琶等。
新颖调的念白为掺杂了当地方言的京白,有些地方还略带肃宁口音。新颖调的传统剧目大多是经许颖仙编写或改编的以《西游记》中的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神话戏。至今许庄及周边的村中还流传着“许庄的戏不用看,出来准是猴儿变”的说法。
人物成就
1949年后,望都对该剧种进行挖掘、整理,上演过《夫妻会》等剧目,并创作编排出《戏八戒》等新剧目。望都新颖调多次在国外演出。 (河北民间艺术)
新颖调剧种是我们的县宝。它源远流长,产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建国前主要流传在我县的许庄村。建国后,文化馆多次对这一小剧种进行整理和挖掘,其中大的挖掘整理有两次:1987年文化馆进行的《戏八戒》小戏的资料录制和2006年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987年文化馆邀请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把《戏八戒》录制了资料片。2006年文化馆把新颖调剧种申报为保定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新颖调在建国后产生了以黄玉贞、张春红为代表的优秀演员。张春红艺术精湛,带着我们的家乡剧种新颖调《戏八戒》出访了多个国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黄玉贞嗓音甜美,演唱的《戏八戒》唱腔百听不厌。黄玉贞、张春红是健在的最优秀的新颖调表演艺术家。
新颖调能够传承和发展到今天,是由于我县的一批民间艺人和文化馆老师们毕生的努力。李佩华、胡三省、刘夫才、李增国等在新颖调的发展中都有过重要的贡献。
戏剧荣誉
2013年,望都新颖调剧种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剧剧目
《白蛇传》、《宝莲灯》、《天河配》、《大仙姬落凡》、《四仙姬落凡》、《七仙姬落凡》、《打渔杀家》、《石秀探庄》、《柜中缘》、《桑园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