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斑东风螺(学名:Babylonia areolata)是东风螺科、东风螺属软体动物,又称花螺、海猪螺、香螺等。贝壳呈长卵圆形,壳质坚固,螺层的高度与宽度自上而下迅速增大;露于外面的螺层略呈圆形隆起,缝合线处呈阶梯形浅沟状;壳塔高起,呈圆锥形;壳顶尖,体螺层膨胀;壳面光滑;壳口呈半圆形,前沟短,形成一个大的缺刻;外唇薄;内唇稍厚;厣角质坚厚,半圆形,生长线明显。壳表面白色,外被以黄褐色壳皮;壳内面白色;壳口白色;厣角质棕色。因其壳面上染有紫褐色或红褐色四方形的斑块而得名。
物种学史
因其壳面上染有紫褐色或红褐色四方形的斑块而得名。
2008年以前的十几年里,由于酷捕滥采,方斑东风螺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陆续展开一系列有关方斑东风螺养殖和繁育方面研究,但进展较慢,直到2002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现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成功培育出方斑东风螺螺苗119万粒,方斑东风螺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才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方斑东风螺的规模化养殖。
截止2022年,中国方斑东风螺的人工繁育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且成熟的技术体系,包括育苗场地和设施的配套选择、亲螺培育、运输、产卵到幼体孵化、培育以及稚螺标粗等。
形态特征
方斑东风螺
贝壳呈长卵圆形,较大。壳质坚固,螺层约8专层。
螺层的高度与宽度自上面下迅速增加。露于外面的螺层略呈圆形隆起,缝合线处呈阶梯形,故缝合线呈浅沟状,极为明显。壳塔高起,呈圆锥形,约占壳高的1/2。壳顶尖,体螺层膨胀。
壳面光滑,生长线细微可辨,
脐孔左半部亦有一半圆形的粗肋环绕。
壳表面为白色,外被以黄褐色壳皮,壳面上染有紫褐色或红褐色四方形的斑块,是方斑东风螺的重要特征。体螺层上的斑块排成3行,上面的一行极大,壳内面白色,可清晰透视壳面斑块的颜色。
壳口呈半圆形,前沟短,形成一个大的缺刻。外唇薄,易破损;内唇稍厚,上部贴附于体螺层基部,下部呈片状。
厣角质,坚厚,棕色,半圆形,核位于前端内侧,生长线明显。脐孔大而深。
一般壳高为81毫米,壳宽为46毫米。
栖息环境
方斑东风螺一般栖息在数千米至几十米的砂泥质海底。属热带、亚热带贝类,生活在水质清澈、水深5~25米的沙泥(或沙质、石砾质)海区,以海湾内5~10米水深处分布密度较大。生存水温3~38℃,适宜生长水温16~33℃,最适是12~31℃。适宜生长盐度22~30,在阴干条件下,10小时内可存活。
生活习性
活动
方斑东风螺营底栖生活,善潜沙。腹足和吻可自由伸缩,行动迅速,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运动为匍匐爬行,能借助腹足分泌的粘液滑行。
食性
动物食性。浮游幼体期植物食性,摄食小球藻、金藻、扁藻等浮游藻类;进入稚螺期后,转为动物食性,摄食底栖动物、动物死体和有机碎屑等。浮游幼体期,以过滤方式取食;进入稚螺期后,以管状口吻内的舌齿舔食,壳高15毫米的个体,管状口吻的长度可达45毫米。主要靠嗅觉觅食,把饵料放在离稚螺1米远的水底,23秒后它们可感知饵料的存在,并爬出沙层移近饵料处取食。
分布范围
方斑东风螺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斯里兰卡、日本等海区。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其中福建、广东和海南资源较丰富;海南岛产于三亚、陵水、万宁、琼海、文昌和儋州沿海。
繁殖方式
方斑东风螺约1龄(壳高5厘米左右)达性成熟,雄雌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型,绝对
生殖力3.4万~4.7万粒。在广东的
生殖期为4~9月,一般在白天交配,当天夜间产卵;期间水温25~30℃。雌螺产卵时,先吐出黏液,把水底的沙子粘结成块,然后排放出卵袋,把受精卵产于袋内(卵袋半透明,具柄,长楔形,长约19毫米、宽10毫米,每个卵袋容有卵子670~940粒);卵袋以柄黏附于砂块上,若干个卵袋的柄粘连在一起形成卵群。
面盘幼体的脱膜时间不同步,同一卵袋的受精卵,其幼体脱膜时间相差24小时;同一夜晚产出的不同卵袋的受精卵,其幼体脱膜时间相差50~70小时。在水温27.0℃、盐度28~30的条件下,受精卵内的胚体约经6天的孵化,变态为面盘幼体并脱膜,在水中营浮游生活,这时体长约500微米;在水温27.0~29.0℃、盐度28~30的条件下,早期面盘幼体经25天的发育,变态为稚螺,具有爬行能力,转营底栖生活,这时壳高约2毫米;在水温28.5~29.0℃、盐度28~30的条件下,早期稚螺经23天的发育,变态为幼螺,具有成螺的外部形态,这时壳高约5毫米,可作为螺苗提供养殖。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方斑东风螺为优质食用贝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EPA(二十二碳六烯酸)和DHA(二十碳五烯酸),是酒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经济价值:方斑东风螺在市场上较畅销,每千克售价90元左右(2002年)市场需求量大,产品在中国市场供不应求,也是中国出口水产品之一。现已人工繁殖和养殖。也是海洋捕捞对象,系用虾拖网捕捞和延绳竹笼内投放水生动物死体于笼中,沉入海底诱引入笼捕获,周年均可渔获。海南省水产研究所2003年曾在水泥池中进行过该螺养殖试验,当年2月上旬投放壳高13-30毫米、体重0.65~5.60克的螺苗8.55万粒,管养6个月后收获778千克(其中商品螺658.6千克),平均体重9.4克(最大个体壳高4.6厘米、体重21.5克;最小壳高2.5厘米、体重3.0克),成活率97%,平均每立方米产量达5.5千克。
药用价值:贝壳或软体入药。功能与主治:贝壳,清热解毒,制酸止痛;用治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疥癣。肉,润燥;用治鼻衄、大便燥结。现代研究:方斑东风螺壳主含碳酸钙,螺肉含丰富的
氨基酸,除色氨酸在酸水解过程中被破坏外,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准备工作
投放密度
一般养殖条件下,投放壳高在0.6~1.0厘米的螺苗,1000粒/平方米,壳高1厘米以上的螺苗密度可调节900~1000粒/平方米。
投喂管理
日常管理
收获与运输
方斑东风螺壳高达到2.6~3.5厘米时即可收获出售,其收获方法有两种:①过筛法:将沙和螺置于孔径1.0~1.2厘米的筛网中在水中过筛;②诱捕法:停投一次饵料,把饵料投放沙面上,10分钟左右用捞网捕获沙面上的商品螺,收集洗净过筛,即可上市。注意,此法一次抓不完,需多次收集,最后要尽量收干净。
将洗净的螺在空气中晾干10~15分钟,过称,每称分别在10~15℃的冰海水中均匀浸泡降温3~5分钟,捞出晾干3~5分钟,逐称倒入外有泡沫箱的包装袋内封口,加盖封好泡沫箱即可运输。
病害防治
由于方斑东风螺潜沙生活,养殖过程中易造成自身污染,其排泄物、残饵、死螺等都会引起水质、底质的恶化,往往会出现养殖水体浑浊、沙变黑、螺摄食量下降、不潜沙、不爬壁等现象,严重时会引起螺大量死亡。对病害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