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口往事》是一部散文长卷,写的是五千年的旅顺口。在这部长卷里,作家以时间为经,以往事为纬,以散文的方式,以分卷的格局,告诉读者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旅顺口。古港,重镇,要塞,基地。岁月流转,角色变幻。这是旅顺口的宿命,也是旅顺口的往事。往事越千年,事事难忘,页页惊心。不同时期鲜明的历史特点,揭示着旅顺口所承担着的不同使命。
《旅顺口往事》是中国作协和大连市文联的重点扶持项目,在四年的创作过程中,素素除了查阅大量史料和文献外,还多次到旅顺口区进行实地踏访和采访,以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感和作家的社会良知,重新审视旅顺口的独特个性,还原旅顺口在近代史上曾被忽略的种种细节。
《旅顺口往事》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采访为基础,条分缕析大量资料,创作时激情饱满、笔法细腻,以古港、重镇、要塞、基地为主线,展现了旅顺的风土人情,梳理了旅顺口五千年来的历史文脉,尤其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殖民者践踏旅顺口的屈辱史和辛酸史。《旅顺口往事》回到历史现场,打捞历史细节,以丰盈的历史故事、事件及人物,厘清历史脉络以恢复历史本来,并从中清理出理性认识,看穿历史现象的本真、本原和本质。《旅顺口往事》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充满了生活实感,也充盈着艺术感觉与气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历史的旅顺口,丰满的旅顺口,真实的旅顺口,更是一个具备文化意象的旅顺口,是大连的历史文化地标与象征,代表了历史的大连和文化的大连。它提醒着大连曾经的伤痛和溃败,警示着大连的今天与未来,也激发着人们时时凝聚民族复兴的正能量,以便更好地走向明天。
《旅顺口往事》为散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历史进入文学维度提供了一个样本,在史实叙述、抒情、理性思索之间完成了一个恰当的拿捏。虽写旅顺口的五千年历史,但读来不觉得遥远和隔膜,这跟作者时刻的介入和在场有关。作者以田野考察式的寻访、以说书人式的古今穿越,不作史学家式的严苛考据,回到了作家的性情,或怀疑或慨叹或激愤,宁可有失“偏颇”,也不作不置可否。文字里可触摸到写作者心灵的颤动和真实的体温。
2013年4月27日,由大连市委宣传部、旅顺口区委、旅顺口区人民政府主办,东北亚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旅顺口区委宣传部承办的“纪实散文集《旅顺口往事》作品研讨会”在旅顺口区委党校召开。
陈晓明、
孙郁、
吴义勤、
林建法、
张清华、
王尧、
罗振亚、
张燕玲、
韩小蕙、
张学昕、
张新颖、
栾梅健、
王侃、
李云雷等20余位专家学者,对《旅顺口往事》进行了研讨,就其构架、着墨、情感的抒发等提出诸多建议。
“素素是以《独语东北》等代表作享誉全国的散文家,而《旅顺口往事》作为一部长篇散文,则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学识、才情与艺术整合力。作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说书人式的古今穿越,回到历史现场,打捞前尘影事,梳理了旅顺口几千年的历史文脉,尤其是近百年来的风云变迁。为全书确立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叙事格局。在素素的笔下,旅顺口是象征的,也是有生命的,它既是东北大地一个灯塔式的文化地标,也寄托着我们特殊的家国情怀。”(2013年度辽宁文学奖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