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螺殿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旋螺殿,又名文昌宫,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南约2.5千米石牛山上,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
历史沿革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建旋螺殿。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维修。
1957年,旋螺殿有过维修。
1989年,文物部门拨款抢修加固了旋螺殿堡坎和殿础。
2021~2023年,进行旋螺殿周边环境整治,原有管理用房拆除南移重建。
建筑格局
旋螺殿的原名叫文昌宫,由张氏族人修建而成,此建筑最初供奉的是文昌大帝。旋螺殿为全木穿斗结构,外形是一个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约25米,进深、面阔均约8米,每一个角上有一个走兽,即代表道家八个方位。外面看是有三层,里面看有两层。
旋螺殿的殿内结构与一般庙宇不同,用四根井口柱直贯二层,井口柱间施抬梁、穿枋、角梁连接,形成一个梁架骨干。旋螺殿采用的是“抬梁支柱法”,比同类古建筑层层爬梁叠砌而上精简得多。三檐斗拱,每檐各自不同,形制与宋、清官式迥异,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第一层抬梁承接殿内楞木楼板,东西两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层檐柱8根,上承椽枋,下附檐椽;檐枋上为中檐斗拱。第二层抬梁承接顶层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侧为外檐斗拱,内侧构成网目状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层层而上,内承梁架,外挑檐枋。藻井八面均用斗拱重叠,由右侧转至顶部,叠成网状花纹,从左向右侧转至顶,整座建筑竟然不用一颗铁钉。
文物遗存
横梁刻字
旋螺殿一根横梁上边刻的大部分是当时修建旋螺殿的工匠人的名字,以前修庙宇或者道观时,都会把修建时间和修建人的名字刻上去,而旁边石壁就是一些捐赠人的名字。
“旋螺殿”题名
殿名“旋螺殿”几个字是由晚清书法大家包弼臣的后人包寿铭所题,他在当时已经70多高龄,行动不便再加上这里没有公路,所以是用滑竿把他抬到了这里,请他题名。“包”体字,被慈禧太后称为“字妖”。
历史文化
相关传说
旋螺殿最初是叫“田螺殿”,当地有一宋姓青年,为人勤劳孝顺。与一瞎眼老母相依为命,每日在耕作和砍樵之余,必将母子衣物拿去旋螺殿下龙凼之中洗涤。久而久之,感动凼内一个已修炼千年得道的田螺,它由敬慕而化作美貌姑娘与之结为夫妻,恩爱百年。死后宋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一事,假托田螺姑娘为梓潼星君之女下凡,故修文昌宫祀其父,百姓不明其故而叫田螺殿。后族人内有通文墨者取其田螺壳外状有盘旋之意,谐田螺殿为旋螺殿。
文物价值
旋螺殿的设计建造,为研究明代的建筑提供了较好的实物教材,同时也反映了李庄当时的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旋螺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旋螺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南约2.5千米石牛山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旋螺殿,路程约22.1千米,用时约3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2 18:1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