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鳞莎草(Cyperus michelianus (L.) Link)是莎草科莎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杆密丛生,高2-25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叶长于或短于稈,平张或有时对折,基部叶鞘紫红色;长侧枝聚伞花序呈头状,卵形或球形,具多密集的小穗,小穗卵形或披针形,鳞片螺旋排列,膜质,长圆状披针形,淡黄白色,中脉龙骨状突起;小坚果狭长圆形,三稜形,表面包有一层白色透明疏松的细胞层;花果期6-9月。
形态特征
莎草科莎草属的一年生草本,强扩张性莎草。具许多须根。杆密丛生,高2--25厘米,扁三棱形,平滑。叶长于或短于杆,宽1--2.5毫米,平张或有时对折;基部叶鞘紫红色。苞片3--6枚,叶状,基部宽,较花序长很多;长侧枝聚散花序呈头状,卵形或球形,直径5--15毫米,具极多数密集小穗;小穗卵形或披针形,长3--4毫米,宽约1.5毫米,具10--20余朵花;鳞片螺旋状排列,膜质,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淡黄白色,稍透明,有时上部中间具黄褐色呈红褐色条纹,具3--5条脉,中脉呈龙骨状突起,绿色,延伸出顶端呈一短尖;雄蕊2,少1,花药长圆形;花柱长,柱头2,少3,通常具黄色乳头状突起。小坚果狭长圆形,三棱形,长为鳞片的1/3--1/2,表面包有一层白色透明疏松的细胞层。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旋鳞莎草生于海拔50米—400米的水边、潮湿空旷的地方,路旁亦可见到。
分布范围
旋鳞莎草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省地,在日本、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欧洲中部以及非洲北部亦有分布。
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也靠块茎和坚果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四川中药志》记载旋鳞莎草“味淡辛,性平,无毒”,能“行气调经。治妇女月经痛及经行愆期,或一月二至三次者”。
经济价值
旋鳞莎草还是优良的牧草,各种家畜均爱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