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
英语: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
人类历史以来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民族可能因历史及时空环境,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祖先认同、行为、生物/外貌特征而形成“一群”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这些区别我者和他者的民族性(英语:ethnicity)特质可能包括“客观”及“主观”(如认知和感情的成分)。
族群在
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
所以以一个大的地理范围所定义的族群,又可以因为讨论的地理范围而分成数各小的次族群,就以人类的族群而言,如果我们以每一国家的疆界为区隔,则地球上有多少国家就会有多少次族群。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次族群中再次的以地理的区隔来划分更多的次族群,比如说居住在台北市的台湾人类族群的次族群,或是居住在台中的台湾人类族群的次族群,当然这些次族群也同样是属于地球人类族群的次族群。
但是不论所讨论的族群组成的份子是多还是少,由于族群是由同种生物、在同一时间、同一的地点所组成的,所以同一族群中的各个生物个体都有机会经由
有性生殖的过程进行基因的交换,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族群中的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可为该族群中所有
同种生物所能共享的。
就是因为每个个体所拥有的
基因都是该族群各个份子所共享的,所以我们就称一族群中所有基因的集合为基因池(gene pool)。所以有时又会说,凡是可以共享同一基因池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就是一族群。
按宗教信仰对人群分类,如穆斯林即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从民族学上,一个民族如果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可以被认为属于
伊斯兰民族,属于对阿拉伯人或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民族称谓。
人类学学者
丹溪草所著的《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中认为“族群”是家国的血脉、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人类族群在远古的动物世界中“属于比较边缘的种群”。但生存环境却并非现代人想象的那样“十分恶劣”——“诸如此类的认知往往都是我们基于现在生活环境比较下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