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1906年成立的社会团体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指俄国的一个无产阶级文化组织,于1906年成立,但直到1917年俄国大革命后它才活跃起来。该组织旨在创造出无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化,其主要对象是工业,致力于将工业和艺术统一起来。协会的领导人认为无产阶级协会应该是自治的,不是党和政府的机构。其转机发生在1922年,因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迫使政府放弃对艺术的独家庇护。曾在革命后的苏联艺术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构成派和其他前卫艺术家(见CONSTRUCTIVISM;SUPREMATISM)或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联盟(协会在经济上给其以资助),或离开苏联流亡到巴黎、慕尼黑或柏林。在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艺术家在无产阶级文化协会领导下,变成了艺术工程师(artist-engineers),从事功能性的工业设计。1932年党再次开始对苏联艺术开始进行监控。
十月革命后,各地协会最多时达 1,381个,会员40多万,还有工人文化宫、各种文艺小组、学校,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中央机关理论刊物)、《未来》、《熔炉》、《汽笛》等20余种刊物和几个出版社。它的建立反映了革命年代文化的高涨,表现了无产阶级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对推动苏维埃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一般是指它的理论家鲍格丹诺夫、普列特尼约夫等提出并推行“无产阶级文化”纲领的少数人。鲍格丹诺夫的“无产阶级文化”理论的提出,比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诞生为早1909年他就开始鼓吹建立马赫主义的“无产阶级哲学”、“无产阶级科学”和“无产阶级文化”,特别在十月革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宣扬他的“无产阶级文化”的观点,并通过协会的活动加以贯彻。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是以其“组织科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人的一切经验的综合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经验的组织;文化和文艺则是以“生动的形象”组织人们的“社会经验”;过去的文化反映的是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经验”,“无产阶级文化”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经验”因此,他根本否定过去的一切文化,企图在真空中创建一种纯粹的特殊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在《政论家的短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青年团的任务》等著作中尖锐地批判了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文化”的理论。1918年10月,在第一次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大会上,协会的某些领导人企图使协会摆脱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组织,声称党领导的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工会领导的是经济斗争,而协会应该领导无产阶级的文化斗争。列宁为此给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大会起草了一项决议草案《论无产阶级文化》,指出它必须在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并严厉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的观点,认为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1920年12月1日,俄共中央根据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多次批评的精神,作出了著名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决议,即“俄共中央的信”。但是,普列特尼约夫等人对于列宁的批评和党中央的决议置若罔闻,甚至要求党中央撤销这个决议。之后,普列特尼约夫又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在思想战线上》的长文,坚持认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纲领是唯一正确的纲领,进一步提出要在“实验室”里建设“无产阶级的阶级文化”,把广大农民和知识分子排除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行列之外。列宁读了这篇文章后,严正指出:“这是伪造历史唯物主义!玩弄历史唯物主义!”接着,在《真理报》上围绕着普列特尼约夫的文章展开了一场论战。从这以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大大减少,1932年 4月23日,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之后,它的活动即告停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1 16:4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