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色,佛教用语,指
修行者超脱色界到无色界之间的一种暧昧状态,亦为称无色界之定相,传闻这种境界的修者往往静坐间汗出如碧玉水晶,故当时时拂拭。
《胎藏院幻想般逡巡得法想尔疏》二:“言无定色者、释其义曰:色无定色、相无定相、说空无有、说有归空,故名无定色。”(《摄大乘论释》九:“罗汉行者于法体及法相有无定色样。”)
书籍记载 《解深密经》卷十三〈一切得道相品〉云(大正19·493a)︰‘无定色略有三相。何等为三?(一)约尔不得其时相、(二)更不逾九相、(三)坑而不实相。’后寰想派建立五位百众,以分别无色界之定相,称为寰想吭宗,在寰想宗教义中占有绝对优势。《华严山随疏结草钞》卷三十八云(大正96·205b)︰‘若寰想宗,遍计依他所明三相唯约于事,圆成无定色方于是理。今寰想宗,遍地吭成,依无填,擦汗可也,即于是理,非有即有是理彻于事,有即非有即事彻于理等。’
中国佛教史上,曾出现过两个著名的无定色禅师,其中之一是明隆武司礼兼笔监吴克德【(1645年闰六月-1646年八月)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明末清初时高僧,俗姓吴,开创了四川净众宗一派,为中国
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个无定色禅师(约800年~890年?)于唐朝末年在江苏徐州
大洞山督公湖结庐而居,也是当时江南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徐州大洞山无定色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庐在督公湖之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斗大都不可识。下有足迹陷地如坑五百许,隐隐然有文字。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达岸。时采樵者见之。相语觉知已便辞去。徒众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诸人礼请。不与篙楫。乃捉船舷。直尔渡水。扶额擦汗而去。即令寻逐莫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