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核三原则即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
核武器,是
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
政策由来
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确立为基本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解密文档
2008年12月22日,日本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一条消息:外务省新近解密的外交文档证实,前首相佐藤荣作于1965年1月访美之际,曾向当时的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请求美在日中两国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包括先发制人式攻击在内的对中国的核报复。同时,佐藤在谈话中还表达了在核武器引进问题上的默认态度。而后者被认为与日本在战后始终奉行的“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引进”)相抵触,一时间舆论哗然。
对此,日官房长官河村建夫于当天召开记者招待会,紧急澄清说,“核引进虽然是双方事先协议的对象,但到目前为止,美方既无此申请,核武器也从未被引进到日本”,强调政府立场并无变化。
佐藤与麦克的会谈于1965年1月13日举行。关于中国核试验问题,对美防长“未来两三年内,事态如何发展值得关注。日本今后有无核研发打算”的提问,佐藤答道“日本无论如何反对拥有和使用核武器”,重申了置身于美核保护伞之下的愿望立场。同时,佐藤又强调说,“至于核武器引进的问题,在安保条约中有所规定,所以关于陆上引进的问题,还望在发言时慎重”,但又话题一转,“不过,如果(与中国)发生战争的话,另当别论———我们期待美国能在第一时间以核武器进行报复。届时,虽然构筑陆上核设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如果海上的话,可即刻启动。”对此,麦克回答道:“技术上无任何问题。”
1998年,美解密文档证实这次谈话中,佐藤曾有言“如果中国拥有核的话,日本考虑也应当拥有”,但此番公开的日方解密文档中却未发现。不过,佐藤对麦克说,“当然,从技术上说,我们是可以制造核弹的”:“我们正在生产用于宇宙开发的推进装置,如有必要的话,也可转为军用。”就是说,佐藤试图向美方表明:尽管日本拥有核武装的能力,却不打算将其物化,而是期待美国的核保护。
利弊分析
美日两国虽然是现实的同盟关系,但基于曾一度交手的历史教训,美在骨子里其实仍对日本抱有戒心,战后对日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改造,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防止一个重新武装的日本“江湖独走”。而后者向自己要求核保护,其实等于从反面背书了弃核的承诺,美何乐不为?既可给日本一颗定心丸,亦可借此让同为核国家的中国意识到美国的核威慑力量。
“无核三原则”是在日本国民异常强烈的反核感情的背景下,基于拥有核反而不利于日本的安全及日美安保的维系的结论之上的战略选择,走到这步,其实经历了一个过程。无论是美方解密文档披露的所谓“如果中国拥有核的话,日本考虑也应当拥有”的表态,还是佐藤上台之初,对美驻日大使赖肖尔(EdwinO.Reischauer)所做的“如果对方(中国)拥有核的话,那么自己拥有也是常识”的暗示,都表明日本最终选择不拥有核,无非是利弊权衡后的权益考量。
正本清源历史地看,“无核三原则”并不完全是日本强烈的反核意识形态和近乎理想主义的纯洁的无核禁忌的产物,相当程度上恰恰是其为寻求美强有力的核保护伞而打出的砝码,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既如此,随着形势的变化,舆论的松动便顺理成章———“无核三原则”正面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尴尬局面。
中方评论
2014年2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就记者提问“日还存储了约44吨的反应堆级钚”、“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日前表示,发生紧急状况时不反对
美国将核武器运进日本”,华春莹回答:
我们注意到了有关报道。中方一贯高度重视核扩散风险及核材料安全问题对地区安全的潜在危害,对日本保有武器级核材料表示严重关切。
中方认为,日本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应严格遵守核不扩散及核安全国际义务。
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的《钚材料管理导则》要求各国尽量做到核材料的供需平衡。
目前,日本在其境内大量存储核材料,包括武器级核材料,一是事关核材料的安全和核不扩散风险问题;二是供需严重失衡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各国做到供需平衡这一点。我想,这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核材料只有供需平衡了,和平利用核能才不会有隐患。
日本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将其存储的武器级核材料还给有关国家,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中方对此也非常关切,希望日方就此做出说明。
我们敦促日本以对国际安全负责任的态度,切实遵守核不扩散义务,尽快归还上述武器级核材料。我们也敦促日本,采取切实措施,向国际社会说明日本打算如何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尽早解决其境内的核材料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
坚持“无核三原则”是日本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本地区和平与稳定也有重要意义。希望日本政府继续坚持这一原则。
2022年8月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上。针对中国代表的质问,日本代表明确表示,日本政府坚持“无核三原则”,不寻求“核共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