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梗五加(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 (Rupr. & Maxim.) S.Y.Hu)是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灌木或小乔木,高2-5米;树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有纵裂纹和粒状裂纹;枝灰色;刺粗壮。叶有小叶3-5;叶柄长3-12厘米,无刺或有小刺。头状花序紧密,球形,直径2-3.5厘米,有花多数,5-6个稀多至10个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或复伞形花序。果实倒卵状椭圆球形,黑色,长1-1.5厘米,稍有棱,宿存花柱长达3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
灌木或
小乔木,高2-5米;树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有纵裂纹和粒状裂纹;枝灰色,无刺或疏生刺;刺粗壮,直或弯曲。叶有小叶3-5;叶柄长3-12厘米,无刺或有小刺;小叶片纸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稀椭圆形,长8-18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均无毛,边缘有不整齐锯齿,稀重锯齿状,
侧脉5-7对,明显,网脉不明显;小叶柄长2-10毫米。
头状花序紧密,球形,直径2-3.5厘米,有花多数,5-6个稀多至10个组成顶生圆锥花序或复伞形花序;总
花梗长0.5-3厘米,密生短柔毛;花无梗;萼密生白色绒毛,边缘有5小齿;花瓣5,卵形,浓紫色,长1.5-2毫米,外面有短柔毛,后毛脱落;
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
柱头离生。果实倒卵状椭圆球形,黑色,长1-1.5厘米,稍有棱,宿存
花柱长达3毫米。
花期8-9月,
果期9-10月。
主要变种
小果无梗五加(学名: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 var. parviceps (Rehder) S.Y.Hu):该变种和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小叶片为椭圆形,较小,先端尖,边缘为浅锯齿,头状花序较小,果实卵形,较小,长在1厘米以下。分布于中国河北(琢鹿、阜平)和吉林(通化)。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1000米森林或灌丛中。适于在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温润、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栽培,其既耐寒又喜温,种子在-3℃就能发芽,但在1-2叶幼苗期不耐低温,遇霜冻易受冻害。开花结果期适宜温度为22-30℃,特别是在结果期,遇到低温容易受到影响。对光照比较敏感,幼苗期在半阴半阳环境下生长良好,木质化以后能耐强光照,开花结果期光照充足则产量高,品质好。
分布范围
无梗五加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的虎林县、海林县、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完达山和张广才岭等山区,吉林省的吉林市、集安市、通化县、安图县和抚松县,辽宁省的本溪、大连和沈阳等市县,河北省的天津市、兴隆县、易县、小五台山、燕山和太行山,山西省的五台山和吕梁山,北京的百花山,内蒙古大青山。此外,在朝鲜、美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也有少量分布。适于在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湿润、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生长,其既耐寒又喜温。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选地、整地:细致整地,以秋翻为好,春翻也可。春翻深度15-20厘米,秋翻深度20-25厘米。结合翻地施用有机肥30-45 吨/公顷作基肥。播前1周将苗床(畦)做好,若土壤干燥,要灌足底水。床(畦)宽 1.2米,床(畦)高 10-15 厘米,床(畦)的长度可随地势、作业方便而定,床(畦)间作业道宽40-50厘米。
种子处理:无梗五加种子具有生理后熟特性,种子育苗,种子发芽率低,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选择优良特性的种子,经过严格筛选后,用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4.0小时,进行种子消毒。生产上比较成熟的种子处理技术是混沙变温催芽法。播种前45天进行种子处理,把经过筛选消毒处理的种子,放入25-35℃的温水中浸泡24h,之后捞出种子,沥干水分,按种子和细沙1∶3的比例进行混合拌种,混合一定要均匀,种纱混合后湿度调控为60%-65%,装入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的木箱中,每箱放入种沙混合物2千克,放置室内,1-10天室内温度调控为15-20℃,经常检查翻动种子,防治因透气不好,种子霉变,结合翻动,室内湿度60%-65%。11-20天室内温度调控为20-25℃,湿度65%-70%,加强室内通风次数,防止种子霉烂。21-30天室内温度调控为5-10℃,湿度65%-70%,室内用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31-45天室内温度调控25-28℃,湿度70%-75%,增加翻动种子次数,每天通风2-3次,当种子有35%以上发芽裂口时,即可准备播种。
播种:黑龙江南部地区4月下旬即可进行播种。播种前对处理的种子进行筛选,去掉霉变种子等,选择健康种子,进行播种。播种前对苗圃地进形灌水,浇透,待大垄土壤见干见湿后,进行播种。采用条播,垄上开深3.5厘米的浅沟,进行均匀播种,亩播种量9-10千克,播种后马上覆盖细土,覆盖种子厚度2-3厘米,轻轻压实,马上浇1次透水,搭设遮阳棚,进行遮阴。
种根繁殖
春季树液流动前采集,选取树高1-2米、生长健壮的植株,挖取根茎周围30厘米以内的根系,选择直径0.5厘米以上的根系,并剪取成10厘米左右的根段供繁殖用。采用床插方式进行繁殖,做床方法同前述播种育苗。插前用100毫克/千克
ABT-1号生根粉溶液浸泡根段8小时后,将根段以10厘米×15厘米株行距横放埋入土中,覆土厚度2-3厘米。插后床上部覆盖薄膜和遮荫网,7月下旬撤掉遮荫网。视土壤墒情喷(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积水容易造成根腐)。40-50天后可生根,入冬前进行防寒,翌年春季进行移植。
水生繁殖
水床准备:床宽1.2米,床高15-20厘米,方向南北纵向,床面北稍高于南,南床底处要挖排水沟,便于活水管理,床底铺电热丝,设定温度为20℃,上面铺玻璃丝,最后铺塑料布。反季节水生作业要求在塑料大棚内进行。
水生方法: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段作插条,直径0.6毫米以上,长度25厘米,抹芽,只保留1个上位芽。将插条每20根捆成一捆,捆扎在离插条顶端2/3处,使枝条顶端枝条间有一定空隙,灌水2厘米深,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架设小拱棚进行遮荫处理,透光度15%。约40天即可采收嫩芽,长度一般可达15厘米左右。
压条繁殖
在基生枝长到30-40厘米时,将基部10厘米内的叶片剪掉,在距地面1厘米处用镀锌或塑包金属线横缢,横缢线上部涂抹生根剂(4毫克/千克吲哚丁酸)。然后将母株基生枝用油毡纸起10厘米高,其内填充保湿的木屑。田间管理主要是保持填充物和土壤湿润,遇干旱时及时喷(灌)水。第2年春季栽植时,将压条枝与母株分离,即形成单株压条苗用于定植。
栽培技术
选地
栽植地宜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层厚40厘米以上的地块,pH值为6.0-7.0、半阴半阳坡向、坡度为5-25°的荒山、荒地、疏林地、退耕还林地块及耕地均可栽植。栽植前1年,对荒山、荒地、林下空地等栽植地块进行秋季清场,当年春季整地,坡地采取穴状或带状整地,耕地需进行耕翻。
冠下栽植:适用于中龄林以上林龄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以及红松人工林等,林分郁闭度0.3-0.6。
林间空地栽植:适用于不同林龄阶段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以及红松人工林等,林中有25平方米以上的空地(林窗)。
林缘栽培模式:适用于不同林龄阶段的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以及红松人工林等,可从林缘延伸至林内10-20米。
造林地套栽:适用于红松、落叶松等新植林地,宜在嫁接方式营建的红松无性系果材兼用林中进行间作,红松栽植密度可达到(3-)5米×6米。在新植林内行间栽植,幼林抚育采取全割方式。培育年限至林分郁闭。
耕地栽培: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分为农田栽培、保护地大棚栽植和冷棚栽植3种模式。
栽植
苗木选择:选择Ⅰ、Ⅱ级苗木栽植,或经多年平茬的壮苗进行移栽。
栽植时间:春季栽植时间宜选择4月上中旬,土壤解冻深度达25厘米以上,此时正处在无梗五加新梢开始萌动前10-20天。秋季栽植宜选择10-11月开始,此时正处在无梗五加落叶后到土壤封冻前时期。一般情况下,无梗五加以春季栽植为主。
栽植方法:栽植前需开展苗木修根、蘸泥浆、蘸保湿剂等处理,可剪去1/3根长。采用穴植的栽植穴大小应视苗木大小而定,以根系充分伸展、不窝根为宜。
栽植密度:
抚育
补植:栽植后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对于山上栽植的无梗五加要及时进行幼林抚育,分别在6月上旬和8月下旬进行,割除灌木杂草和缠绕在植株上的藤条。随着林分的逐渐郁闭,对上层林木和侧方林木采取修枝(修至“力枝”)和抚育等措施,以调整林分郁闭度,保证植株生长不受影响。苗木栽植成活率低于85%时,可于翌年春季进行补植。
追肥:无梗五加栽植后每年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早春萌芽时进行;第2次追肥菜用无梗五加在采收后进行,果菜兼用在摘前1周进行,平均追肥施用量为腐熟有机肥45吨/公顷以上,可配合施用适量氮肥、磷肥,施用量为2 吨/公顷。菜用无梗五加追肥时在行间开沟,果菜兼用宜在树冠投影处开沟,沟深10-15厘米,均匀撒入肥料后覆土,施肥后浇透水。
灌溉:对实施过平茬的菜用无梗五加在萌芽前灌1次透水,每次采收后浇水。果菜兼用应在干旱时及时灌溉。
保护地大棚栽植管理:定植前,施农家肥37.5吨/公顷,深翻30-50厘米,做床宽1-1.2米,方向以南北向为宜。采用二年生移植苗(或营养杯苗)的,按20-30厘米株行距定植。定植后从根部平茬,时行正常田间管理。在翌年12月中下旬扣棚前,先进行植株平茬,在扣棚后1-2周内,控制棚内条件为白天温度10-15℃,夜间温度≥5℃,相对湿度70-80%。萌芽后,控制白天温度20-25℃,夜间温度≥10℃,相对湿度80-85%。冷棚栽培定植和管理方法同保护地大棚栽培。扣棚时间在3月上中旬。
平茬修剪方法:
采收
病虫防治
病害
苗期病害主要是立枯病。育苗的中后期发病严重。发病时主要危害幼苗的茎和根部,发病初期幼苗出现不规则的深色的病斑,幼苗萎蔫等症状,严重时茎和根部逐渐变成深褐色,直至幼苗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
虫害
苗期虫害主要是叶蝉。危害时以若虫或成虫刺吸幼苗茎叶的汁液,导致幼苗叶片和茎出现浅色的小斑点,危害严重时小斑点逐渐发展成大的病斑,严重影响苗木生长发育,最后致使苗木茎、枝条、叶片发黄枯萎而死亡。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已从无梗五加中分离出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甾体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化合物。其中,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分为齐墩果烷型、羽扇豆烷型和乌苏烷型三大类。苯丙素类化合物在根中主要含有无梗五加苷A、B、C、D、(-)-芝麻脂素、(-)-新疆圆柏素、(+)-表芝麻脂素等;茎中主要含有丁香树脂酚、商陆素、金合欢素等;叶中主要含有丁香树脂酚、丁香苷等;果中主要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东莨菪碱内酯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绿原酸、新绿原酸、异绿原酸A、熊果酸、原儿茶酸、丁香酸、香草酸、咖啡酸、没食子酸等。酚酸类化合物包括香草酸、丁香酸、咖啡酸、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原儿茶酸、绿原酸。甾体类化合物有β-谷甾醇、豆甾醇、胡萝卜苷、胡萝卜苷棕榈酸酯等。挥发油类包括香橙烯、金合欢醇、镰叶芹醇、己酸、(-)-桉油烯醇、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反式-橙花叔醇。
经济价值
关于无梗五加的记载最早始于《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述“五加无毒,能祛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添精补髓,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并赞誉“宁要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的美称。无梗五加的根皮作为药材具有祛风湿、强筋骨、通络、利尿的效果。无梗五加的茎俗称刺拐棒、绿参,口感爽滑、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作为山野菜食用在东北地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民间理想的食疗资源。无梗五加的果实性温,无毒,平衡阴阳,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2008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无梗五加(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
无梗五加作为药膳兼用的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应用前景广阔。中国国内利用无梗五加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产品已初见端倪,正在开发其菜用、保健、药用三大系列产品。
保护情况
2023年6月5日,被列入《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是长白山道地药材、国家三级保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