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汗症是指皮肤表面少汗或完全无汗,也称汗闭,可分为局限性汗闭或全身汗闭。引起无汗症的原因可包括汗腺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损害,其他疾患也可引起无汗。在种类上包括神经性无汗症、汗腺功能障碍性无汗症、特发性无汗症等。
由激活汗腺的神经通路功能障碍所致。如髓质损害可引起同侧节段性汗闭或损害以下部位暂时性无汗。疾病引起的全身性无汗可能是由于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增强引起。下丘脑肿瘤或第三脑室底部损害也可导致全身无汗和高热。脑干下端疾病可引起同侧的颜面和颈部无汗症。
中暑、高热也可引起一过性无汗症,可能该病抑制下丘脑,使到达汗腺中枢神经冲动缺乏而引起无汗症。麻风、
酒精中毒性神经炎、淀粉样变、
糖尿病、
痛风可发生无汗症,可能由于以上疾病引起支配神经节阻滞而出现节段性无汗。自主
神经病、神经节阻滞、Horner综合征和Ⅳ型遗传性感觉
神经病以及胆碱能药物应用均可发生无汗症。
见于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病人汗腺发育不全导致泛发性无汗症,且合并皮脂腺、毛发、指甲各方面的发育不全或残缺。后天性无汗症见于
硬皮病、肿瘤、
烧伤、皮肤移植、放射性
皮炎、
淋巴瘤、Sjogren综合征和慢性萎缩性肢端
皮炎,甚至可导致小汗腺出汗消失。某些药物引起汗腺破坏也可产生无汗症,如米帕林(阿的平)、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抗胆碱药物,巴比妥酸盐和安定引起汗腺坏死而致无汗症。
粟粒疹和炎症性及角化性
皮肤病所致的汗管阻塞,汗液保留在皮肤中,出现无汗症。粟粒疹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白痱、红痱、脓痱、深在性痱。
鱼鳞病、
银屑病、
天疱疮、汗管角化和异位性
皮炎以及
脂溢性皮炎均可使汗管内流动的汗液阻塞,出现无汗症。锆盐、铝盐、甲醛、戊二醛和离子透入疗法也可使局部汗孔闭塞。
新生儿和
早产儿的神经发育不完善,生后数周内无汗;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肿瘤、
尿毒症、
肝硬化、内分泌疾病(如Addison病、
糖尿病等)以及罕见的遗传病(如Fabry病、Franceschetti-Jatassohn综合征等)均可出现无汗症,辐射热和石膏管型的压迫也可引起暂时性无汗。
1.患者全身皮肤或某一部位终年无明显汗液。患者常感全身不适,极度疲劳,在运动时最明显。在天热季节中,体温往往升高,心率加快,全身皮肤潮红,甚至出现虚脱、
中暑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