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脑膜脑炎是指除细菌或真菌以外的致病因子所致的脑膜炎症。
病症简介
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又称浆液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是多种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表现。无菌性脑膜炎的基本概念是指除细菌或真菌以外的致病因子所致的脑膜炎症,主要特征是脑膜刺激症状和胞脊液细胞增多。虽然多数病例系病毒所致,但也可由其他病原体感染或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引起。除病毒感染以外,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其他因素包括:①感染性,如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②自家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幼年类风湿病、川崎病、白塞病等;③全身性用药,如硫唑嘌呤、非甾体抗炎药和卡马西平;④鞘内注射药物,如脊髓造影剂、化疗药物及某些抗菌药物;⑤脑肿瘤与白血病;⑥重金属中毒等。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的病毒中,肠道病毒最为常见,HSV-2次之,其他如腺病毒、VZV、CMV、EBV、风疹病毒、麻疹病毒、轮状病毒等也均有报道。
临床表现
基本持征是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预后大多良好。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部分病例可伴发轻微脑实质受累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易激惹、嗜睡或昏睡等。早期可出现惊厥发作。一般无严重的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瘫痪、昏迷或惊厥持续状态。神经系统以外的伴随症状常可为诊断提供线索。例如。腮腺炎病毒脑膜炎常伴发唾液腺肿痛;肠道病毒感染可伴有皮疹;如病情较重,伴淋巴结肿大或轻度肝区触痛及皮疹,应注意EB病毒感染。年长儿伴生殖器炎症则提示HSV-2感染。
病毒性无菌性脑膜类的病程一般为数日至2周。多数病人急性期过后恢复完全,但有些病人在随后的几周内可仍有头晕、疲乏、间歇性头痛等症状,个别甚至持续数月或数年。远期随访还发现,病情恢复后数年内此类患儿出现学习困难、行为异常、复发性惊厥等神经精神症状的危险性较高。
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少见,Mollaret脑膜炎属其中之一。该病的临床表现以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为特征。脑脊液表现与病毒性脑膜炎相似,但可见到内皮样细胞(Mol1aret细胞),其体积较大,在体外很快溶解消失,故怀疑本病时应取新鲜脑脊液送检。Mol1aret脑膜炎的主要表现是反复发作性的发热、头痛、疲劳及脑膜刺激征。急性期症状持续4~5天,然后迅速恢复,数周至数月后再发。反复发作可达1年以上。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单纯疱疹病毒4型(HSV-4)或EBV有关。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无菌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多有异常改变,通常表现为轻度细胞和(或)蛋白增多,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早期脑脊液炎性细胞中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定量多在lg/L以下。在疾病极期可有轻度颅压增高。
脑电图检查常见弥漫性慢波增多,个别可见痫样放电,随病情好转脑电图异常也逐渐恢复,在并发癫痫的病例仍可见到痫样放电。
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是明确病因的基本方法。可于发病早期采集标本(脑脊液、粪便、血液、尿液、呼吸道粘膜,或必要时脑活检组织等)分离病毒,怀疑某种病毒时应选取相应的标本送检以提高阳性率。
血清学试验一般采用双份血清法,分别于发病早期及恢复期取血或脑脊液送检,抗体滴度如有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某些病毒感染,如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于极期送检标本,检测早期IgM抗体,如为阳性则有助于早期确诊。
多数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治疗。主要针对病情变化给予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适当的营养;②控制高热;③镇静剂与止惊剂的应用,适用于出现过度兴奋、多动或惊厥者;④病情监护,如出现昏迷或更严重的神经症状体征,则应按病毒性脑炎治疗。确诊或高度怀疑疱疹病毒感染者应尽早给予无环鸟苷治疗;每次剂量为5~10mg/kg,于l小时内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疗程l~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