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蹼齿蟾
锄足蟾科齿蟾属动物
无蹼齿蟾(学名:Oreolalax schmidti)为锄足蟾科齿蟾属两栖动物,动物界,脊索动物门,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为“三有”保护动物。俗名蛤蟆。雄蟾体长约43毫米,雌蟾体长51毫米左右。头扁平,长略大于宽,吻端钝圆,吻棱明显,鼓膜不显。皮肤粗糙,体背密布大小不同的疣粒,腹面光滑。体背深,灰棕色,眼间有一“?”形斑;腹面灰黄色或肉紫色。雄蟾胸部有1对刺团。
外形特征
雄蟾体长40~47 mm,雌蟾体长48~54 mm。头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有鼓环,耳柱骨长;无犁骨齿,上颌齿发达。雄蟾皮肤较粗糙,头部背面光滑无疣粒,体背面、体侧大小圆形刺疣不呈刺棱状,四肢背面的刺疣较少;雌蟾皮肤疣少无刺;腋腺和股后腺色浅。前肢较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后肢较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口角,左右跟部仅相遇,趾侧缘膜很眼间有棕黑色三角斑,并与体背棕黑色斑相连;四肢背面有棕黑色横斑;整个腹面灰黄色或紫肉色,少数个体的咽胸部及体侧有黑灰色麻斑。雄性第一、二指婚刺较粗而密;胸部刺团一对,较小,刺细密,左右不连接;无声囊,有雄性线。卵径约4 mm,乳白色。第32~37期蝌蚪全长53 mm,头体长20 mm,尾长为头体长的168%左右;尾鳍起于尾基部,末端钝圆;背面青黑色,有暗绿色小点;体尾交界处多有浅黄色斑。
繁殖特征
繁殖期5-6月,雌蟾产卵108-130粒。
繁殖方式
在地处四川省洪雅县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录取了锄足蟾科 6种的繁殖期求偶鸣叫声。它们分隶 4属 ,即角蟾属 (Megophrys)、齿蟾属 (Oreolalax)、齿突蟾属 (Scutiger)和掌突蟾属 (Leptolalax)。在IBMPC上用“SIGNAL”软件 (EngineeringDesign ,USA)对获取的鸣声资料进行分析 ,分析的频率范围设置为 0~ 10kHz。声学分析结果表明 :峨山掌突蟾 (L oshanensi) ,小角蟾 (M minorr) ,角蟾 1种 (M sp) ,金顶齿突蟾[S (S )chintingensis],峨眉齿蟾 (O omeimontis)和无蹼齿蟾 (O schmidti)的主能峰频率平均值分别是45 2 1 9、 34 5 6 4、 2 2 93 8、 10 76 5、 10 71 0和 1849 4Hz ,每声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是 46 2、 90 8、 99 6、72 2、 78 8和 110 3ms ,声距的平均值分别是 140 4、 2 5 3 0、 6 81 4、 15 17 7、 46 1 3和 6 19 5ms。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能峰频率、每声持续时间和各声距在 6个种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LSD法多重比较的结果指出金顶齿突蟾和峨眉齿蟾间的主能峰频率无显著差异 (P =0 9170 0 5 ) ;在每声持续时间上 ,只有峨山掌突蟾与小角蟾、角蟾 1种、峨眉齿蟾、无蹼齿蟾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种群分布
中国特有,分布于四川,见于冕宁、石棉、峨眉洪雅、宝兴、都江堰汶川等地,栖息在海拔1700-2600米的山区小溪流内。常见于山区地带的草皮或烂叶下。
栖息环境
为锄足蟾科齿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常见于山区地带的草皮或烂叶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700至26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峨眉山
法律保护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对我国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九条,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规定,经研究,于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制定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于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其中,无蹼齿蟾也被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之上。
参考资料
详细情况.中国动物物种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21:57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