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崇拜的主要对象是日月,其中又以日神为甚。在中国古代曾有这样的认为,日为众神之主。所以在原始的神话中,就有很多以太阳为中心内容的故事。如羲和生日,浴日,驭日;羿射九日;夸父逐日等等,都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阳崇拜的心理。
简介
中国民间曾有“天狗吃月”的传说,并流传有鸣锣救月的宗教仪式,如今仍流行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从这些现象中,又可使我们了解到人类对月神崇拜的心理。
详细内容
在考古资料中,也证实了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对日月神的崇拜现象。1960 年,山东莒县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尊上,刻有日月崇拜的图象①,随后在山东诸城前寨也出土了一件相同的图案,并且还涂有朱红的颜色②,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原始的天文图案。之后,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可能是反映日出的意符字,并有“炅”及其繁体③和“旦”及其繁体的见解④。
画面的图象很明显,下边像一座山,中间像一个月亮,上边像一个太阳。像这样的陶纹图案,不仅山东大汶口文化有,而且在安徽北部的大汶口文化中也出现过完全相同的图案。
不管这个图案作“炅”字或“旦”字讲,从图形来看,都是把日、月、山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突出地表现出来,因为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天上的日、月、星三光总是伴随着他们,因而天象和气象的变化,构成了古人生活的自然条件。《献酒经》云:不祭日、月、星辰之时,“荣日不显光,明月多晦暗,星宿也无光,黑暗暗,昏沉沉似然”。当祭祀之后,便是“荣日耀月明,星宿多辉煌,俯察与地里,四时不反光。”所以,就产生了对天体、天象和气象神化的崇拜现象。所以有人认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天象文字,可能与祭天、祈年的活动有关⑤。
① 《大汶口》,文物出版社 1974 年版。
② 《山东诸城前寨遗址调查》,《文物》,1974 年第 1 期。
③ 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 年第 7 期。
④ 邵望平;《远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 年第 9 期。
⑤ 高广仁:《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 1979 年版。
天体中最引人注意和最能影响人们生活的就是太阳,升起以后,光芒四射,既能给寒冷中的人们带来温暖,又会给人以酷暑的折磨;既会使禾稼茁壮成长,又会使禾稼枯焦。基于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原始人把天体(特别是太阳、月亮)作为自然神加以崇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原始文化中,留在彩陶纹饰上的天文图案也有比较突出的例证。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河南郑州大何村遗址①,曾出土大量的彩陶片,其中绘有日、月、星辰、星座及太阳光芒纹的陶片就有相当大的比例,而最多的就是太阳纹的图案。这是否可以说明生活在距今 5 千年以前的大何村人,就是一个崇拜日、月、星辰的部族呢?
此外,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十日的传说,不管这些传说是把太阳当作恶神还是当作善神,其祈求保佑的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也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许多民族志的材料中记载着彝族、
鄂伦春族、赫哲族、纳西族等对日、月、星辰的祭祀活动。
赫哲族人最尊敬的神是天神,常供奉神树,凡是发现树木有奇异的特征,都认为有神灵附在树上,于是便在这种树上雕刻一个人面形,作为天神的象征②。
在高山族的宗教信仰中,其中信仰的神灵有创造宇宙的主神,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都视为具有伟大的力量,可主宰人类祸福安危。实际上,这也是万物有灵的具体体现。
彝族在解放前,每年都举行太阳会和太阴会,每逢农历冬月二十九,村里人都到山神庙去祭祀“太阳菩萨”;在农历三月十三举行太阴会,由老年妇女到山神庙去祭祀“太阴菩萨”,并且都各有供品,还要分别念《太阳经》和《太阴经》①。同时还规定在供品上雕刻象征太阳的莲花图案,祭祀者都要烧香磕头,以求得到太阳神的保佑。在拜月活动中,各家各户必须在月光下摆设供品,大人、小孩都要对月三跪九叩,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彝族人曾相信太阳和月亮都是神灵的象征,相信这些神灵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崇拜它,会给家人带来吉祥平安。
永宁纳西族人认为,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吉祥的象征,习惯用白石灰在房子上画日、月、星图案②。普米族的日月神,与大汶口文化中的图案非常接近,说明对日月神的崇拜由来已久。
中国北方的鄂伦春人,在他们供奉的图画上,较多的画有太阳的图像,凡事都要向太阳神祷告,以求消灾降福③。每年的旧历正月初一,人们都朝拜太阳,有什么苦难也向太阳诉说祷告,诉求太阳带来温暖。鄂伦春人把太阳神叫做“得格钦”,同时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二十五,为朝拜月亮日,八月十五是供奉月亮日,当他们打不到猎物时,就向月亮叩头,祈求帮助他们打到野兽,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
① 《郑州大何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 年第 3 期。
②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
① 何耀华:《彝族的自然崇拜?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云南人民出版版。
②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11 页。
③ 《鄂伦春族宗教信仰》,《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 年第 5 期。
崇拜太阳的现象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曾流行过,英国有立石柱祭太阳的习俗;墨西哥的原始部落有杀人祭日的仪式;古代埃及祭司在祭拜爱忽斯神时,围着一个被当成祭坛的太阳跳舞。美国达科塔州的印第安人,在举行还愿仪式后,在太阳柱旁,部落成员在跳舞时,持续不断的看着太阳。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霍比人,当生活中出现危难时,每天早晨都要举行一次特殊的仪式,向太阳神塔瓦祈祷并贡献玉米粉①。
由此看来,崇拜太阳也是世界性的宗教现象。既是把
自然崇拜看成是最原始的崇拜,那么自然对象也要加上人的心理状态以后,才能成为其崇拜的对象。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雍州有神庙百座,不少是供奉北斗、太白、岁星和荧惑等星辰的,祭星神时,将供物分散焚烧烟化,升天后让星神享用,说明华
夏先人是崇拜星辰的。
关于对日、月、星辰的崇拜,《礼记?祭义》载,“郊之祭,大报天而注日,配以月”。《祭义》注说:“天无形体,县象著明”。这表明,在古代的
自然崇拜中,比较注重有形体的物象,而又把太阳放在崇拜的首位。《山海经》中有不少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淮南子》中就出现了太阳神和记载关于崇拜太阳的一些内容,但已经历过相当多的人化过程,并带有很多拟人的成份。那些拟人的成份,从古人的思维能力和观察方法来看,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有的说太阳是由羲和生出来的,太阳的上升和下降,就像人的活动一样,并在拟人的成份中又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这就是人的思维已把自然现象中的物体看成了栩栩如生的活物,因而人们便与那些神秘化的事物和现象发生关系,成为神灵崇拜的前提。
如果太阳永远在天空,那么太阳可能就不会成为宗教崇拜的对象,只有太阳从人的视野消失,使人陷入于黑夜的恐惧中,而后又出现在天空中的时候,人才怀着喜悦的心情跪在它的面前,看它突然地回来。
史书中记载着原始先民曾与太阳、月亮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只因感到日、月不可抗拒,才出现了对日、月膜拜的形式。这反映了原始人在想象力方面的局限性。
中国的岩画资料,有非常丰富的对日月崇拜的图像,其中有拜日、祭天、祈求丰年的活动场面。在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发现的岩石刻画中,刻画着一幅祭天的场面①。内蒙古的阴山岩刻,在格尔敖包沟的岩崖上,凿刻着一个牧民顶礼膜拜太阳的图像,其人身体立直,双臂上举,高过头顶,双手合十,双腿叉开,两足相连,表示站在大地上②。在广西左江岩画中,共发现三处祭日的遗迹③,第一处的图像是在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下边,有三个顶礼祈祷的人像;第二处是在一个巨大的人像身旁又画着一个太阳图像;第三处是上方为太阳图像,下方是一群举手歌舞的膜拜者,场面非常生动。
人类的祭日与崇拜太阳有关,中国岩画中出现的祭日形式,多是围着太阳跳舞,与印第安人在祭祀太阳时跳太阳舞近似。《礼记?祭义》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说明中国古代有着广泛而悠久的祭日月习俗。
① 童恩正译:《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1980 年。
①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迹调查》,《文物》1981 年 7 期。
② 《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③ 《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尽管不同地域的人们处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里,但
自然崇拜所产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有大致相同的信仰仪式和性质。
如前所述,靠天生存是原始社会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所以自然现象对人们的生存非常重要。原始人们把与自身生存有密切关系的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当作崇拜的对象,这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畏惧,对自然界异己力量完全处于屈服状态所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揭示出人们总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去支配自然,以达到多方收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