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在亚洲办得最成功的农业合作社之一。它是按农村行政区域建立综合型农业合作社的典型代表。
历史背景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江户时代末期(约1850年)的“先祖股份组合”和
明治维新时(19世纪末)的“同业组合”。当时这些组织集中从事生产资料的购买、生产资金的融通和产品的销售,被认为是当今日本农协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将国民经济转入战时体制,并依据1943年颁布的《农业团体法》,将农业领域的各类“产业组合”与其它农业团体合并成国家统制的“农业会”。“农业会”以所有农户为成员,不仅开展信用事业,而且在国家统一管理下开展诸如购置农具、销售农产品等事业,实际上成为国家调控农业的代理机构。而在战败后,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农业协同组合法》,1948-1949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农协组织。它是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多种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革、整顿形成的。日本农协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立健全了从农户→基层农协→县农协中央会→全国农协中央会的组织机构,为日本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组织体制
日本于1947年11月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该法是以英国的罗奇代尔原则为思想基础的。现行的日本农协实行基层农协—都道府县联合会—全国联合会的三级体制。基层农协是按市町村行政区域成立的。信用事业的全国联合体为
农林中央金库。
事业
日本农协的事业大体上与韩国农协相同。这里仅指出三点:一是,农协的产品购销等经济事业一般为赤字经营,其赤字由信用、保险事业盈利来填补;二是,农协受理的保险额仅次于日本最大保险公司(日本生命)位居第二;三是,农民保健事业发达,农协共有医院113家,医生和护士达39000人。
任务
与其它国家的专业农机合作组织相比,日本农协承担着农业经营和生活指导、销售农产品、农资供应服务、信用和保险服务、提供设施设备服务以及医疗服务和老年人福利事业等多方面的任务。各种涉农活动均离不开各级各类农协的参与,许多重要的农产品要依靠农协来加工、存储和运销,农户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七成以上是通过农协得到的,农户所需农业资金的绝大部分也靠农协的信用事业来提供。农协在日本农业与农村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提供农业机械和农业设施设备是农协最重要的服务功能之一。即加入农协的会员无法单独获得急需的设施,由农协建好或购买后由社员或联户有偿使用。如大型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大米加工设备、农用仓库、选果场、保温库、农机维修站和加油站等,都在农协提供范围之内。农协同时还提供农业劳动的合作化(共同育秧、共同植保、共同收获等)服务。日本对农业机械一直有政府扶持政策,其中对农民组织、团体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从1964年开始,一直延续了40年。40多年来,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政府都有高额的补贴,10%-50%不等。特别是购买使用先进的、价格高的,补贴比例和额度也大,大大促进了农机化的发展。总之,在日本,农协的影响力巨大,经济辐射力遍及农村的各个角落。
发展趋势
(一)农协发展的基本方针。于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协第22次大会决定:农协要适应国民价值观多样化的变化,发挥农业多功能的作用,把建设“与农共存”的社会作为农协在新世纪的基本方针。
(二)农协组织体制。组织体制改革有两项内容:一是,合并基层农协,即将原有的一个市町村有一个基层农协改编为若干个市町村有一个广域农协(仍然是基层农协),计划把现有的1400个基层农协合并为535个广域农协;二是,将现有的市町村—都道府县—全国的三级组织体制改编为两级组织体制,即将都道府县联合会合并到全国联合会,形成市町村广域农协—全国联合会的新的组织体制。
(三)农协努力实现政府提出的提高食物自给率的目标。为此,一是支持大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二是培育农业生产合作法人;三是超越町村范围,振兴区域农业。
(四)农协加强与市町村的联系,促进与农共存的农村区域的开发建设。
(五)农协采取各种方法使全体国民加深对农民、农业、农村的认识。日本农协作为代表农民利益的“强大压力集团”早已闻名世界。
面临问题
日本农协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政府的惠农政策逐步减少,对农协的扶持和支持政策也在减少。如持续了近40年的农机补贴自2004年开始取消,农民购买农机不再享受补贴,因此农协为农民提供农业机械上的优势消失殆尽,农民可直接从厂家采购或从其它经销商那里采购;农协组织机构庞大,各级雇员人数多达30万人。农协除信用和保险服务外,其它业务均处于亏损状态中,而一些贸易流通和采购销售还层层加价,引起基层农民不满;农协因拥有极强的组织能力、涵盖几乎所有的农户,成为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的重要基础,是日本农村保守化势力的守护者。但近年来农协组织的行政化和赢利化倾向也引起农民的不满。这些都加剧了农民、农协和政府以及农民、农协和其他社会群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