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学名:Penaeus japonicus)是对虾科、对虾属动物,也有资料显示称日本囊对虾(学名:Marsupenaeus japonicus)。体中等长,侧扁,甲壳较厚;额角略呈正弯弓形;头胸甲背面额角后脊有中央沟一条,伸至头胸甲中部以后,两侧各有一条很深侧沟,伸至头胸甲后缘;尾节末端呈尖细刺状;附肢齐全,第一触角甚短,短于头胸甲之半;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性交接器中叶顶端有非常粗大的凸起,雌性交接器呈长圆柱形;体呈浅黄色,具有蓝褐色横条斑花纹;附肢黄色;尾肢后部呈鲜艳的蓝色和黄色,边缘毛为红色;成虾雌大于雄。
物种学史
《
尔雅翼·释鱼三·鲰》:“今闽中五色虾,长尺余,具五色。”此依体色得名。民国·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类》记:“斑节蝦,长六七寸,前三对脚之尖端具小螯,体色常有青红黄褐等斑,故名。”民间俗称斑节虾、竹节虾、花虾、花尾虾、车虾等,而依体形或体色之名,颇有歧义。
LifeWatch Belgium等将其归入囊对虾属,用学名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文名为日本囊对虾。FAO用名kuruma prawn,隶属于甲壳亚门、软甲纲、十足目、枝鳃亚目、对虾总科、囊对虾属。Catalogue of Life、
中国自然标本馆等将其归入对虾属(Penaeus),用学名Penaeus japonicus,中文名为日本对虾。
1970年,中国台湾地区开始日本对虾养殖试验;1988年起,中国大陆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陆续开始养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北方各省开始养殖,现从海南到辽宁沿海均有养殖,北方地区多为单茬或双茬养殖,而南海区域主要是秋冬季养殖。
形态特征
日本对虾成虾雌大于雄,雌体成虾体长12~20厘米,体重20~100克;雄体体长10~18厘米,体重10~80克。分头胸部与腹部,由20节组成,即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
尾节外,各节皆有附肢1对。体呈浅黄色,具有蓝褐色横条斑花纹。附肢黄色。尾肢后部呈鲜艳的蓝色和黄色,边缘毛为红色。
头胸部:日本对虾的头部和胸部愈合成为头胸部。甲壳较厚。额角略呈正弯弓形,上缘8~10齿,下缘1~2齿。头胸甲背面额角后脊有中央沟1条,伸至头胸甲中部以后,两侧各有1条很深侧沟,伸至头胸甲后缘。第一触角鞭短于头胸甲的1/2。头胸甲具有眼胃脊且具触角刺、胃上刺和巧刺。眼眶后方有明显的额胃脊和额胃沟。
腹部:日本对虾的腹部较头胸甲为长,明显分节。各节的背侧包着一片坚硬的甲壳,每节之甲壳通过关节膜相连,可自由伸屈。
附肢:日本对虾末节称为尾节,与尾肢组成尾扇。除尾节外,各节皆有附肢1对。
附肢均由基肢、内肢和外肢构成。因各对附肢功能不同,其形状变化较大,口器附肢主要用于抱持和咀嚼食物,其基肢发达;胸部附肢为捕食及爬行器官,内肢发达;腹部附肢功能在于游泳,其内外肢均发达。雄性第二腹肢的内肢内侧具雄性附肢。雄性附肢由2节构成,末节鳞片状,近乎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倍,边缘着生细短刺。
生殖器:日本对虾雌性生殖孔1对,在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卵子经此生殖排出。在第四和第五对步足基部间之腹甲上有1个前部末端变圆的雌性交接器,为纳精囊,宽约为长的3/4。纳精囊开口于前端。其口内为一空囊,交配后的个体精荚末部带有角质硬化的花瓣状精荚栓,精荚栓后来常脱落,仅留残迹。
形态特征图册注:a.
第二触角;b.
第一触角;c大颚;小颚;d.第一小颚;e.第二小颚;f.第一颚足;g.第二颚足;h.第三腹肢(游泳肢);i.第六肢(尾肢);j.第五步足(雄);k.第三颚足;l.第一步足(除j外,均为雌虾左侧附肢);1.指节;2.掌节;3.腕节;4.长节;5.座节;6基节;7底节;8.上肢;9外肢;10.内肢;11.触角腺开口;12.鳃;13.
颚舟片;14雄性生殖孔;15.原肢(基肢)。
栖息环境
日本对虾为暖水性、一年生虾类,生活水温为5~32℃,适宜水温为17~29℃,最适水温为20~29℃,高于32℃时不能正常生活,低于5℃时会出现死亡。日本对虾表现为广盐性,适盐范围为15.0~34.0,对低盐的适应能力较差,盐度在11.0以下时存活会受影响,盐度突变会引起大量死亡。栖息于100米水深范围内,以10~40米水深为主,喜欢砂泥底质。常与
斑节对虾、宽沟对虾混栖。
生活习性
潜沙特性
日本对虾具有强的潜沙特性。白天潜砂,夜间活动。仔虾生长至体长为8毫米时,便具有潜砂习性,不喜欢潜入砂粒粒径大于0.5毫米以下的粗砂,在粒径为0.5毫米以下的细砂、泥砂中,能迅速潜入。体长达到12毫米以上的日本对虾,从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潜沙深度一般为1~3毫米,白天潜砂时只露出双眼与额角,仅在饥饿或夜间才出穴觅食。
活动特点
静伏时,步足支撑身体,游泳足舒张摆动,触鞭引前摆后,眼睛不时地转动;游泳时,步足自然弯屈,游泳足频频划动,两条细长的触鞭向后分列于身体两侧,转向;受惊时,则以腹部敏捷的屈伸运动向后连续退跃,或以尾扇向下拨水,在水面腾跳。
日本对虾没有明显的产卵洄游,但产卵时也出现区域性群集现象。冬季,当水温下降时,个体大的对虾游到30米或30米以上较深的海城越冬。待水温回升时,移向浅水处产卵。长大的幼体逐渐从浅水索饵洄游到深海区。
觅食行为
日本对虾夜间觅食时常缓游于水的下层,有时也游向中上层。以摄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动物,主要摄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但不能直接吃大型双壳类,偶尔吃死尸和碎屑。
分布范围
日本对虾为暖水性、大型底栖虾类,在中国黄海、渤海没有分布,在中国(东海、南海)、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沿海以及印度洋均有分布。
繁殖方式
日本对虾性成熟较早,即春季孵出的虾到当年秋季性腺开始发育,进行交尾,到第二年春季即繁殖产卵;产卵后的亲虾部分死亡。其产卵繁殖期较长,由2月中旬至10月中旬,并且由北向南逐步推迟,盛期为5~8月,产卵适温为20~23℃。性成熟个体的体长范围为118~180毫米,以130~160毫米为主。
日本对虾交配一般无季节性,全年都有交配。交配发生在雌虾蜕皮之际,雄虾接近雌虾,成锐角游动。接着,约几秒种后,雄虾突然翻身,腹部向上,形成雌雄腹部相相贴的姿态。最后,雄虾将身体横转90度,与雌虾呈“十”字相交,并立即将身体向上弯曲,扣住雌虾,通过雄性交接器将精荚推进雌性纳精囊内。
日本对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产卵时,雌虾在水中层游动,将成熟卵子和纳精囊里的精子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产卵量因个体大小及产卵时卵巢的成熟度而异,一般在20万~50万粒。并有多次发育多次产卵现象。产卵过程一般几分钟内完成。刚产出卵略呈三角形,随后成圆球形,卵径250微米左右,为沉性卵。没有交尾的雌虾,也能成熟产卵,卵为浮性卵,不能受精孵化。
日本对虾的一生要进行多次的变态发育,经历多个发育阶段,其发育阶段和生活史: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体、幼体、成虾。其中,受精卵发育速度与水温等条件有关,当水温27~29℃时,经13~14小时,受精卵便发育并孵出长约330微米的无节幼体。幼体发育时蜕壳频繁,形态不断变化,每蜕壳一次变态一次。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需蜕壳12次。从仔虾到幼虾约需蜕壳14~22次,幼体到成虾约需18次,即一生中要经过数十次蜕壳。蜕壳多数出现在夜晚,整个蜕壳过程仅需几分种。蜕壳后新壳较软,体色变红(大龄虾),幼龄虾几小时后新壳变硬,较大龄的虾则需1~2天。
寿命一般为1年,少数达2年。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日本对虾肉质鲜美,是海珍品,鲜食或制成对虾干,还可制作多种佳肴。
日本对虾含肉率为39.21%,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7.16%和1.79%,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7.74%和2.08%。肌肉(干样)中18种氨基酸总量(TAA)为70.68%,
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0.72,其构成比例低于鸡蛋蛋白标准,但高于WHO/FAO标准。根据
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得出日本对虾的第一
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5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35.71%(干样)。日本对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占脂肪酸总量的64.04%,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为1.70%和10.92%,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含量高于其他几种经济虾类及淡水鱼类。铁和锌含量丰富,镉、铬、镍等有害元素含量低。
药用价值
日本对虾肉性味甘咸温,具有补肾壮阳、舒筋壮骨、滋阴、健胃的功效;用于治疗阳痿、筋骨疼痛、手足搐搦、全身瘙痒、皮肤溃疡。对虾壳又称海虾壳,晒干研末,治秃疮、疥癣。
经济价值
日本对虾是日本最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在日本养到25克左右出售价格最高,主要销售活虾。养殖180天体重可达20~25克。产卵群体体长为12~20厘米,体重为20~95克。日本对虾也是中国重要的对虾养殖品种之一,2016年,日本对虾在中国的养殖产量达5.6万吨。该虾甲壳较厚,耐干露,适于活体运销,利润较高。
2021年,日本对虾全球捕捞量为330.869吨。
养殖技术
虾池条件
日本对虾养殖池池底以沙泥底质为最好,水深应在1米以上。
放苗准备
虾苗投放
投放虾苗应在水温稳定在13℃以上时进行。虾苗以就近购买为宜,如果是必须空运的虾苗,应在运苗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快装、快运、快放,尽量控制运输时间在10小时以内。就近购买的虾苗体长在1厘米以上为好,空运的虾苗体长在0.8厘米左右为好。虾苗的体质应健康活泼、规格整齐。
放苗时尽量选晴天无风的日子。风不大时也可放苗,但必须在
上风处放苗,育苗池水
盐度和虾池水的盐度差不大于3‰,水温差不大于2℃,如大于上述数值,应经过缓苗处理后再将虾苗放池中。放苗密度在1万尾/亩~1.5万尾/亩。
养成管理
收获技术
虾长到80尾/千克~100尾/千克时,可以出虾。收获的方法采用插陷网的方法收虾,陷网插入池内后,应及时检查陷网内虾的密度,防止虾密度过大造成死亡。
病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