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文化名词。
人类活动创造了文明,文明的成果又推动了人类活动的发展。由于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景观和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中,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宗教和艺术,并在相互交流中自然地形成了世界分属东西方的两大文明体系:东方文明渊源于中国、印度、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西方文明渊源于希腊的古代文明,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日本文明与中国文明同属东方文明体系。在历史上,日本古代文明受到东方的大陆古代文明,特别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影响甚大,近现代文明则接受了配方异质的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这种日本文明的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是鲜见的。但是,不能认为日本文明是外来的文明,是汉化的文明或欧化的文明。应该说,日本原初的文明还是自发生成的文明,而且经过历史的洗练和提升,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质。原始神道就是在日本岛国的自然风土中培育出其“自然本位”和“现实本位”的本土思想,并由这种思想孕育日本文明的河床。其后产生的原始咒语、歌谣、祝词、神话、传说中所表现的言灵思想,也无不是根植于日本本国固有的神道信仰。
日本本土原始文明成因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就是国民性格形成对于文明的自发产生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同一民族生活在同一的自然风土、社会条件和宗教文化形态下,这些相同的诸因素作用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会铸造出其相同的基本性格。基本的民族性格一旦形成,就必然会对其民族的实际生活甚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未分化为阶级之前,这种相同的民族性格特征,自然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文明形成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民族性格是形成日本文明特征的基础,反过来日本文明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反映。
由此产生的日本文明具有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并成为引进、吸收和消化外来文明的根基。
因此,我们研究日本文明,首先,要研究日本民族在生活实践中自力创造的宗教、艺术和学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生成的起伏流动的文明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的文明精神,在日本文明发展史和对外文明交流史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其次,要研究日本在文明交流的冲突与调和中,消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优秀分子、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文明的历史经验。也就是说,研究日本文明在内外因素的历史联系中,其内在发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体性。这两者都是研究日本文明不可或缺的因素。
古代日本引进中国文明经过近千年的消化过程,至平安时代才完成了本土化。同时还不断地继续引进又不断地继续消化。从神佛融合、儒学朱子学日本化,到老庄思想变种、禅宗世俗化等等,构建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艺术精神到审美意识的主体性的坚持,到创造独特的文学艺术的民族形式。比如,文学方面的和歌、物语、俳句、浮世草子等;戏曲方面的谣曲、狂言、能乐、净琉璃、歌舞伎等;绘画方面的大和绘、浮世绘等,都是在自己民族的风土中创造出来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财富。
明治维新以后近百余年,经过了两次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明至今仍处在不断消化的过程,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任务。近代的自我从确立到丧失过程又艰难地再确立,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如此,它对于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日本与外来文明——无论是与古代的中国文明或近现代的西方文明的交流中,从冲突到调和的过程反复出现过“汉风化”“欧化主义”的风潮和“国粹主义”的风潮,而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两种风潮反复出现的周期,古代长些,近现代短些,其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不过,日本文明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摆脱了两种将某一种文明绝对化的极端倾向,建立以“和魂洋才”“和魂汉才”为导向的、与外来文明交流和融合的发展机制,在坚持外在交流的主体性的情况下,保持两者的平衡而达到融合。这种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两种不同特征的文明都有自觉认识的基础上、彼此取长补短才能完成。
日本文明创造性的发展,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本土文明的主体作用,一是坚持多层次引进及消化外来文明。可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如此热烈执着本土文明的传统,又如此广泛摄取外来的文明、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新的文明体系。正如李大钊早就指出的:“世间固有之文化,大抵因其民族之特质与其被置之境遇,多少皆有所偏局。必有民族焉,必于是等文化不认其中之一为绝对,悉摄容之而与以一定之位置与关系,始有产出将来新文化之资格。若而民族于欧则有德意志,于亚则有日本。德人之天才不在能别创新文化之要素,而在能综合从来之一切文化的要素。日本人之天才亦正在此处。愚确信东西文明调和之大业,必至二种文明本身各有澈底之觉悟,而以异派之所长补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焕扬光采、发育完成之一日。即介绍疏通之责,亦断断非一二专事模仿之民族所能尽。”
日本文明这一历史经验是丰富的,值得总结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