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秃头鲨是溯河产卵回游鱼类。
体态特征
体被有栉鳞,後部的鳞片略大于前部。除项部外,头部均裸露无鳞。第一背鳍以第三、四棘最长,雄鱼鳍棘明显地长于雌鱼。腹鳍特化成一强而有力的吸盘。 体色呈褐色或绿褐色。体被有10条深褐色宽的横纹,其前五条横纹向後下斜,後五条横纹反向前下斜至腹侧。眼下至上颌的末端处有一垂直的深色横线。成鱼体侧的横斑随体色变深而略不明显。背鳍呈淡棕色或深棕色,具有许多黑褐色的小斑点。尾鳍呈棕色,散布有深色斑点。臀鳍及腹鳍呈灰棕色;雌鱼的腹鳍外缘具有一黑色的纵纹。胸鳍呈棕色。幼鱼各鳍透明,通常于第一背鳍的後部有一红黑色的斑块。
栖所生态
日本秃头鲨为典型的河海回游鱼种,属于溯河产卵回游鱼类。其溯游能力很强,若无水库或大型拦河堰的拦阻,其可溯游爬越拦沙坝或小型瀑布,上溯至溪河中上游水域,至离河口超过五十公里的上游区。本种鱼类在溪流的中上游产卵,孵化後的仔鱼具较长的浮游期,随著溪流漂送到河口或海洋中生长;二、三个月後,待有溯游能力时,便成群地回溯到溪河里,往上游区的栖所溯游。成鱼喜好栖息于湍急的濑区及潭头水域中,尤其喜欢在水质清澈的河段,以便利用溪底岩面上的附著性细微藻类为食。日本秃头鲨又称和尚鱼,乃因其头部外形圆滑,而且仅以底藻为食物来源,
台湾分布:于全台湾未受严重污染的溪河流域中,皆有其分布,以台湾东部较为普遍,惟今西部河川大都受到破坏及污染,所以台湾西部大部分族群都已消失,但在屏东县南部的一些小型溪流中,仍可见大量之溯河幼鱼群。
最大体长:通常为7~15 公分之鱼体较为常见,最大体长可达20公分左右
禁捕公告
2014年02月18日,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捕捞日本秃头鲨是台东沿海另类经济活动,台东县政府首次公告禁捕,为期2个月;同时,毛蟹也跟着禁捕。
台东县政府农业处长吴庆荣表示,这几年经常接到学术单位和民意代表反映,秃头鲨的数量越来越少,希望能适时的管制捕捞,研究后决定2014年禁捕。
吴庆荣说,每年的梅雨季节过后是秃头鲨主要的繁殖季节,因此从4月1日至5月31日禁捕捞,包括溪流和出海口,禁捕的溪流有太麻里溪、金仑溪、大竹溪、大武溪、安朔溪;另外毛蟹也同时禁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