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是
朱玲莉创作的教育史著作,首次出版于2010年6月。
内容简介
该书正文共五章,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从纵向研究寺子屋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教政策的互动关系。第二章到第四章从横向研究寺子屋的师匠、寺子以及寺子屋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求揭示寺子屋教育的全貌。第五章是个案分析,从教育形态和教育效果等方面介绍江户时代若干典型的寺子屋教育机构。结语则简要地总结了寺子屋的特征以及与日本教育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作品目录
作品思想
该书重要观点有:第一,寺子屋教育打破了身份的界限,实现了士庶共学的教育全民化的局面,推动了日本教育的普及化。寺子屋向各阶层所有的人都敞开大门,学生大部分是平民子弟,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武家弟子,这就打破了只有贵族和武士等特权阶级独享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实现士庶共学。例如,富山市保留了原富山市立图书馆的馆长辻尚村氏父亲的回忆录。在回忆录中的“寺子屋”部分描述道:“儿童入门当天有一半以上的士族在自家神坛摆设神酒,煮红豆糯米饭以示庆祝。一部分农商也有这样的习俗。”由此可见,士庶共学已成为社会的主流。
第二,寺子屋教育开启了女子教育。在江户时代以前,所有的教育机关对女子来说几乎是关闭门户的,无论是官校还是私校都禁止女子入校学习。江户时期的寺子屋首次为平民女子敞开了学校的大门。到江户中后期,随着庶民自身教育需求的高涨,有些商人开始送自己的子女上学,寺子屋中也出现了女寺子的身影,形成了男女共学的局面。随着女寺子人数的不断增加,女师匠也开始出现。教育的内容除了习字以外,还开设了不同于男子教育的女艺课程,如裁缝、机织、手艺等。寺子屋教育打破了男性为主独享教育的局面,逐步向着普及性的方向发展,为近代日本“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普及作了铺垫,促进了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三,寺子屋教育提高了日本民族的整体素质。江户末期,寺子屋迅速发展,其数量遍及日本全国各地。无论男女老少、身份贵贱都能上寺子屋学习。寺子屋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大部分寺子屋以“习字”为主,“读书”为辅。尤其是在江户中后期,寺子屋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增加,除了读写算等基础知识以外,还增添了地理知识,扩大了寺子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寺子屋还开设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等课程,这些知识的传播对开启民智、启蒙大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寺子屋的课程设置也由单一性向综合性方向发展。除了读、写等基础课程,还增添了裁缝、纺织、农业技术等实用型课程。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12年,该书获第六届“
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类三等奖。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朱玲莉(197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2006年毕业于日本滋贺大学教育学部,获得教育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到日本滋贺县教育委员会、滋贺大学、国学院大学进修,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日本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日本江户时代的文化教育消费》《论日本儒学家广濑淡窗的教育思想》《咸宜园与白鹿洞书院——中日私塾的比较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已完成日本住友财团资助的“日本近世私塾的研究——中国书院的比较”课题。